兒童健康

家長課堂:6言最傷孩子自尊

關鍵詞1:我早就說

“我早就說”可能出現在孩子展現能力時, 當父母說出“我早就說你能做好, 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時, 會讓孩子有挫折感。

總將孩子以前沒做好的事拿出來比較, 有翻舊帳的意味, 雖然仍然肯定其能力, 卻也認為他其實早就能將事情做好, 多少有點批評的味道。 因此, 這樣的說話方式確有不妥, 孩子會認為自己做好了沒得到鼓勵, 而沒做好的事情卻一再被提起。 另外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 就是父母多次告誡的事, 孩子卻仍然一犯再犯, 于是父母便會說“我早就說, 不要這樣做”。 其實, 父母應該也能察覺到孩子是有意或無意地一再犯錯, 如果認為孩子是無心的, 那就告訴自己“他是不小心的”, 便能稍微降下怒火, 而在處理孩子所犯的錯誤時, 則可以既認真又嚴肅地告訴孩子, 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況下還犯下這個錯誤, 讓他練習自己說出原因,
以達到修正的功效。 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錯, 則需要正視其行為背后的原因, 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或是身心發展上有障礙。

關鍵詞2:不行、不可以

這種情境經常在家中上演, 許多大人主觀上認定不好的事, 都會直接跟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卻并未告訴孩子背后的原因。 心理專家在此提醒各位父母, 在說“不可以”前, 應先清楚說明為什么“不可以”。 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相互討論、共同解決, 比如跟孩子通過協商的語氣來對話:“這個卡通片要演30分鐘, 可是我們等一下就要吃飯了, 該怎么辦?” 另外, 不妨用正向的提醒來代替負面的禁止, 比如以“我們要先吃飯”來代替“不準看電視”。 如果總是一味禁止, 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記得看電視, 進而讓孩子對被禁止的事更有興趣。

關鍵詞3:等一下

在和孩子說過“等一下”之后, 父母往往就沒有了下文, 而且也不會留心自己說過這句話, 但是孩子卻是滿心期待。 不管“等一下再說”“等一下再買”, 還是“等一下再跟你玩”, 如果經常使用而又沒有下文, 那么這種前后不一致的說話方式就會讓孩子失去信任感。 因此, 在忙碌時不妨采用反應式傾聽, 即先重復孩子的語意, 然后表明自己在忙, 比如:“看來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呢!可是媽媽正在忙, 等一下再聽你說, 好不好?”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

他自然也會尊重媽媽有事情要處理的狀況。 不過, 在忙完后一定要記得去做剛剛允諾孩子的事情。

關鍵詞4:你看你

父母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要特別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詞, 很多時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

有時, 父母只是無心發出去耐性的語氣詞, 臉上也伴隨不滿的表情, 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氣的事。 但是, 如果父母沒有進一步解釋生氣的原因, 就會讓孩子貶低自己。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自尊心開始萌芽的時候, 而自尊來自正面經驗的累積, 切勿隨便批評和嘲諷。 如果父母壓抑不住情緒, 直接把情緒性話語扔向孩子, 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憤怒和生氣, 卻不知道錯在哪里, 時間一久, 就會貶低自我價值。 因此, 父母需要先安撫情緒和處理當時的事件, 而不是先發泄個人的情緒。 此外, 有時父母還會因為自己心煩, 從而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請注意, 不論自己不耐煩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把自己的情緒反映到孩子身上, 就應誠實地告訴他原因,如果純粹因為自己心煩,甚至要主動向孩子道歉。

關鍵詞5:你一定要

當父母經常說出“你一定要”或“你應該 要”的話語時,不妨先省視自己為什么這么說。是單純的命令以獲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還是將自己的期待加諸于孩子身上?如果確實是上述兩種種心態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矯正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父母的附屬品。控制與責罵雖然可得到即時性的效果,卻會產生最大的后遺癥。把孩子當作即將長大的成人,讓他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才是長久之針,這比單純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來缺乏判斷力,只知道盲從或因為反對而反對。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先行提醒,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氣容易讓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覺,這便是犯了“預期失敗”的謬誤。學齡前的孩子常將物品擬人化,有時使用他們的語言會使親子互動溝通更有效。所以,改口問問問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語氣說:“玩完玩具后,也要讓玩具回家哦!”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們對收拾玩具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關鍵詞6:不要吵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他們需要有時間、有空間去玩耍,而玩就是單純的玩,不是為了學習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職,爸爸媽媽一定要接納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戲時自然會發出聲音。再者來說,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較缺乏活動空間,精力無法發泄,因此父母必須仔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戲空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請為孩子規劃一段到戶外跑跳的時間,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適的區域,既讓孩子充分發泄精力,又不必擔心被責罵。在已經得到足夠的游戲時間和空間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聲游戲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確地告訴他,可以玩游戲,但是不能妨礙到別人。如果孩子沒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卻又在正常發泄精力時一再被父母責罵,那只會摧毀他的自信心,因為他只是在單純的游戲,卻總是惹得父母不高興。

就應誠實地告訴他原因,如果純粹因為自己心煩,甚至要主動向孩子道歉。

關鍵詞5:你一定要

當父母經常說出“你一定要”或“你應該 要”的話語時,不妨先省視自己為什么這么說。是單純的命令以獲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還是將自己的期待加諸于孩子身上?如果確實是上述兩種種心態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矯正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父母的附屬品。控制與責罵雖然可得到即時性的效果,卻會產生最大的后遺癥。把孩子當作即將長大的成人,讓他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才是長久之針,這比單純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來缺乏判斷力,只知道盲從或因為反對而反對。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先行提醒,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氣容易讓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覺,這便是犯了“預期失敗”的謬誤。學齡前的孩子常將物品擬人化,有時使用他們的語言會使親子互動溝通更有效。所以,改口問問問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語氣說:“玩完玩具后,也要讓玩具回家哦!”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們對收拾玩具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關鍵詞6:不要吵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他們需要有時間、有空間去玩耍,而玩就是單純的玩,不是為了學習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職,爸爸媽媽一定要接納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戲時自然會發出聲音。再者來說,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較缺乏活動空間,精力無法發泄,因此父母必須仔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戲空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請為孩子規劃一段到戶外跑跳的時間,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適的區域,既讓孩子充分發泄精力,又不必擔心被責罵。在已經得到足夠的游戲時間和空間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聲游戲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確地告訴他,可以玩游戲,但是不能妨礙到別人。如果孩子沒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卻又在正常發泄精力時一再被父母責罵,那只會摧毀他的自信心,因為他只是在單純的游戲,卻總是惹得父母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