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育兒中的留白,對於我們和孩子意味著什麼?

前幾天陪兒子去社區外面的公園裡溜達時, 遇見一位阿姨。 這個公園正好在居民區, 大部分人都是帶著孩子來玩的。 只有這個阿姨靜靜地坐在長椅上, 沒有加入任何閒聊。

和兒子玩耍時, 余光瞥見阿姨一直在看兒子, 我有些不耐煩地抬頭, 對上的, 是一雙充滿善意和溫暖的目光。

我心裡有些詫異, 只好一笑:“阿姨, 這裡孩子多, 挺熱鬧的, 您也常來嗎?”

阿姨笑了笑:“陪陪孩子多好啊, 唉, 我家那個小孫子, 剛來玩一會就走了。 ”說完, 她深深歎了口氣,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 可別對孩子要求太嚴了!”

到底怎麼回事呢?在我的不解中,

阿姨給我講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 她的小孫子, 剛兩歲半。 這天孩子爸爸帶著孩子來看她, 一起到公園裡玩。 阿姨看到公園裡有賣吹泡泡機的, 就想給孩子買個玩。 結果孩子爸爸說, 這些東西對身體不好, 而且也不能讓孩子養成隨便亂花錢、買玩具的壞習慣, 就阻止了, 惹得孩子不開心。

阿姨又覺得好不容易見到孩子一次, 不如一起留下來吃飯。 孩子終於有點開心了, 吵著要吃奶奶做的藕合, 可孩子爸爸覺得她忙著做飯太累, 不想讓孩子去給奶奶添麻煩, 硬是帶著孩子走了。

孩子終於被惹得嚎啕大哭, 做奶奶的心裡也難受, 索性坐在公園裡不想回家。

阿姨落寞地一遍遍念叨:“我做點藕合怎麼了?我給我孫子做點好吃的,

我開心孩子也高興, 怎麼就破壞規矩了?”

是啊, 好不容易見一次, 和奶奶之間的感情剛剛升溫, 就考慮著孩子的習慣和規矩, 對於老人和孩子來說, 都是一種深深的失落。

老人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愛, 孩子剛剛體會到一點愛就被攔腰斬斷。 這樣的育兒方式, 似乎是缺少了點什麼。

其實在育兒如同繪畫, 需要一點藝術的留白。 這份留白裡, 隱藏著發自內心的愛, 隱藏著一個人的真性情。

教育首先要有人文關懷, 如果只是為了教育的目的, 而忽視了愛的體驗, 這同樣是一種缺陷。

有了孩子後, 特別喜歡看葉萱的《願你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她的教育融化在一言一行裡, 浸潤在深深的愛的時光裡。

印象最深刻的, 是她和女兒的“下午茶”。

三歲的女兒和媽媽, 宅在家裡, 一起喝下午茶, 一起聊聊生活。 她們的窗外, 是春天的嫩芽和粉色的花瓣, 是輕巧的貓咪, 倏然跳過。

在這寧靜的時光裡, 她們榨果汁, 吃點心, 媽媽還在女兒的要求下, 把茶壺裡的茶象徵性地滴了幾滴在她的果汁杯裡。 僅僅幾滴, 女兒就心滿意足。 母女兩人的心底, 都像開出一朵花。

葉萱在講到讓女兒喝了幾滴茶, 和女兒聊了小孩子不能隨便喝茶的原因, 看著她從不想喝水變成大口喝水時, 這樣寫道:適度妥協也不是不可以。 做人不能太較真兒, 大約, 養孩子也如此。

是啊, 有時, 太細小的問題, 是完全可以不用太計較的。 只要我們心裡有一個大致的分寸, 只要不太過度。

就像我和兒子在家,

有時週末了不想收拾玩具, 我們就在亂糟糟的玩具堆裡席地而坐, 搭積木, 建城堡, 把我們的城堡當做一個避難所, 拯救暴雨中的小動物, 玩得不亦樂乎。

有段時間早上他醒得很早, 五點多就起來, 我調整了幾次睡眠都沒有成功, 滿心怨怒。 於是後來索性帶他出門, 坐在外面的臺階上, 看搖動的樹葉, 看藍天白雲, 看不慌不忙爬過的小螞蟻, 有時還能碰巧看到一彎淺淺的月, 以及晨起鍛煉的老人。 兒子每次都玩得很開心, 而我也從他的睡眠困擾中蘇醒過來, 再也不用和他糾纏睡眠問題, 而是享受清晨的閒適片刻。

這同樣也是一份留白, 這份留白裡沒有說教, 沒有策略, 只是意味著最自然美妙的生活狀態。 教育, 要留給孩子愉快的生活方式,

留給孩子一份放鬆而積極的心態。 滿滿當當的不是教育, 那只是沉重的壓力。

有個媽媽, 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寫字寫得好, 能夠成為最好的那一類, 得到“三隻老鼠”的印章。

有一天她的兒子一邊寫字一邊玩一個唐老鴨橡皮擦, 還看漫畫。 媽媽覺得很生氣。 看著兒子寫得不好, 她說:“你再補寫一行怎麼樣?這樣就能得三隻老鼠。 (三隻老鼠表示最好。 )”她一邊幫孩子劃線一邊反復催孩子寫。

這時兒子突然哭了, 大聲嚷道: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 我只是一個小孩, 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我也有權利得一隻老鼠, 就得一隻老鼠呀……”

媽媽看著失控的孩子, 用手背擦乾了孩子的眼淚, 歎了口氣讓他出去玩。

可是孩子又轉過身來對媽媽說:“我也可以拿三隻老鼠, 有時候。 ”

這個曾經無奈的媽媽, 後來這樣寫道:

我,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 慢慢來。

這位媽媽, 就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台, 她的“人生三書”裡濃濃的親情與溫暖的親子之愛, 感動了萬千讀者。 也讓我們看到了養娃路上那些不可避免的酸甜苦辣, 迷茫與糾結。 可是孩子, 都是在慢慢成長的, 他需要的是等待和引領, 而不是無縫隙地催促和要求。

育兒中的這份留白, 意味著悅納不完美的自我, 尊重孩子的年齡與個性。

任何一個人都會犯錯, 也都能夠意識到錯誤,這時一份留白就是一份包容與接納,讓孩子知道錯誤並不可怕,不用慌亂,只要一步一步穩穩地走,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

兒子馬上就三歲了,我們平時也試著建立一些規則,但也有失敗。前幾天兒子在看電視時,我們約好了時間,指標指到9就關閉。

可是真的指到9時,兒子就反悔了。我溫和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兒子開始哭,我想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去傾聽他的想法,可是他光顧著哭根本就不聽,奶奶不忍心孩子哭也來勸,說孩子小,同事們都沒有管這麼嚴的。場面一時就亂起來,根本就沒有辦法和兒子溝通,除非我的聲音再高一些。

於是我先冷靜下來。沒有繼續去和他進行情緒對抗。等他慢慢平復下心情後,我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和妹妹去玩捉迷藏了哦,不過妹妹太小了不會藏,誰還想玩呢?”

兒子急忙跑來和我們一起玩,看電視的事就就這樣拋到九霄雲外了。

每一個規則的建立都充滿了不適,堅定是要有的,但也需要一個過程,也許孩子會哭,但是哭同樣是一種表達,給孩子哭的機會,也給孩子平息的機會,他會慢慢學會情緒管理,建立規則也會一次比一次更順暢。

在這時,育兒的留白是一份冷靜與平和,是給情緒一個釋放的空間,也給我們和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

成長是一扇樹葉的門,育兒是一條漫長的路,每一時每一刻,我們都想做得更好。

可這一切努力,就像甜甜圈,只有外面的圈是不夠的,在裡面也要有個留白的內圈,它才成為甜甜圈最完美圓滿的模樣。

育兒中的留白,意味著人的真性情,意味著最自然美妙的生活狀態,意味著悅納自我的不完美,以及情緒失控前的冷靜和平和。

在留白中,孩子不僅僅被教育,他還是一個真實而生動的個體,在經歷生活的種種感動,愛,包容,以及有彈性的自由。

在育兒中,藝術的留白,才最真實最動人,不是麼?

也都能夠意識到錯誤,這時一份留白就是一份包容與接納,讓孩子知道錯誤並不可怕,不用慌亂,只要一步一步穩穩地走,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

兒子馬上就三歲了,我們平時也試著建立一些規則,但也有失敗。前幾天兒子在看電視時,我們約好了時間,指標指到9就關閉。

可是真的指到9時,兒子就反悔了。我溫和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兒子開始哭,我想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去傾聽他的想法,可是他光顧著哭根本就不聽,奶奶不忍心孩子哭也來勸,說孩子小,同事們都沒有管這麼嚴的。場面一時就亂起來,根本就沒有辦法和兒子溝通,除非我的聲音再高一些。

於是我先冷靜下來。沒有繼續去和他進行情緒對抗。等他慢慢平復下心情後,我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和妹妹去玩捉迷藏了哦,不過妹妹太小了不會藏,誰還想玩呢?”

兒子急忙跑來和我們一起玩,看電視的事就就這樣拋到九霄雲外了。

每一個規則的建立都充滿了不適,堅定是要有的,但也需要一個過程,也許孩子會哭,但是哭同樣是一種表達,給孩子哭的機會,也給孩子平息的機會,他會慢慢學會情緒管理,建立規則也會一次比一次更順暢。

在這時,育兒的留白是一份冷靜與平和,是給情緒一個釋放的空間,也給我們和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

成長是一扇樹葉的門,育兒是一條漫長的路,每一時每一刻,我們都想做得更好。

可這一切努力,就像甜甜圈,只有外面的圈是不夠的,在裡面也要有個留白的內圈,它才成為甜甜圈最完美圓滿的模樣。

育兒中的留白,意味著人的真性情,意味著最自然美妙的生活狀態,意味著悅納自我的不完美,以及情緒失控前的冷靜和平和。

在留白中,孩子不僅僅被教育,他還是一個真實而生動的個體,在經歷生活的種種感動,愛,包容,以及有彈性的自由。

在育兒中,藝術的留白,才最真實最動人,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