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幸福感從哪裡來?物質生活豐裕不等於幸福感增長

人類真正能夠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 實現物質生活的豐裕, 不過一兩百年的時間。 就人類日常生活而言, 機器的發明、化學物品的廣泛使用、交通工具的改善, 以及進入20世紀之後各種電子、電器甚至數碼產品的蜂擁而至, 不僅使人類終於填飽了肚子, 而且同樣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使大多數中國人擺脫了饑餓與貧困, 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在極短的時間裡變得豐裕起來。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裕時, 人們常常並沒有同步體會到幸福感的增長。 短時間裡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有這樣的感受。

一項調查發現, 2012年中國人經濟上的樂觀情緒為82%, 但生活滿意度卻只有21%, 其中收入滿意度更是只有10%。 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各式各樣。 有人說, 中國社會的變遷導致人們安全感的喪失, 包括缺乏社會保障都是人們感受不到幸福感的原因;也有人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缺少潔淨的空氣和安全的食品, 等等。

不可忽視的是, 中國人幸福感缺失也是精神性或心理性因素造成的:其一, 社會變遷的速度過快, 在改變一切的時候也提升了人們對變遷的期待;其二, 不同的人群或階層的變遷速率不一致, 變遷慢的產生了相對剝奪感, 因而消極不滿。 中國人的幸福感狀況, 充分說明幸福感不僅關乎物質生活的改善,

同樣關乎精神世界的成長, 關乎人們是否能從物質的豐裕中獲得生活的意義。

從這樣的意義上說, 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上, 那些推動了人類進步的先哲們, 都是能夠憑藉有限的物質資源, 成功打造生活意義感的偉大人物。 他們雖然稱不上是專業的社會心理學家, 卻無一不憑藉著對人類社會心理的出色洞悉, 或直接賦予單調的生活以意義感, 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意義感之間建立起了常規的邏輯聯繫, 再或通過各式各樣的典範或榜樣, 帶動起了芸芸眾生矢志不渝地追求意義感。

即使在我們現時的社會生活中, 那些成功的藝術家、體育明星、專業工作者甚至商人們, 大多也是打造意義感的能工巧匠。

比如, 商人們通過將有形的商品轉化為某種符號或象徵, 從而賦予其促使人們追求的意義感。 但是,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了越來越多的商品之時, 更需要重新充實人生的意義, 而不是單向度地指向物質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