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臂肌攣縮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而很多問題也隨著年齡疾病的程度也不一樣。 臀肌攣縮症是兒童時期的臀部肌肉及筋膜發生纖維化攣縮引起的病症, 繼發引起髖關節外展, 外旋, 嚴重者出現髖關節屈曲障礙。 臀肌攣縮症治療效果良好, 可以治癒。 經過手術治療的Ⅱ度患者一般手術後1~2月恢復正常步態, Ⅲ度患者年齡一般偏大, 由於生活習慣原因術後3個月至半年恢復正常。

問題一

臀肌攣縮症(gluteal?muscle?contracture, GMC)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纖維變性、攣縮, 引起髖關節功能受限所表現的特有步態、體征的臨床症候群。 自1970年Valderrama1報告以來國內外已有眾多報導, 但病因及分類尚不十分明確。 本文報告我所1982年9月~1997年6月收治的101例各種類型的GMC, 並重點討論其病因、類型和治療問題。

一、注射性GMC

71例, 占70.3%。 男49例, 女22例。 年齡3~15歲, 平均6歲。 病程2~12年, 平均3.3年。 雙側69例, 單側2例。 6例合併坐骨神經注射傷, 彈響髖17例, Ober征陽性13例。 都有(76.1%在出生後~1歲內)臀部肌肉反復注射史, 45.1%在1歲左右學步時發現步態異常或雙下肢坐位時不能併攏。 均經手術松解、攣縮條部分切除治療。 手術效果:優93.0%, 可7.0%。 病變範圍涉及臀部各肌及筋膜, 從單一肌肉及筋膜變性至全部臀肌呈板狀攣縮(3例)。

受累肌肉頻率依次為臀大肌(90.1%)、闊筋膜張肌(47.9%)、臀中肌(25.4%)、髂脛束(19.7%)、臀小肌(9.9%)、梨狀肌等小外旋肌群(8.5%)。 病理特點:多數攣縮帶位於臀大肌、闊筋膜張肌及二者之間, 肌肉纖維化廣泛而明顯。 光鏡下表現為橫紋肌萎縮、變性、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伴異物肉芽腫。

二、特發性GMC

20例, 占19.8%。 男女各10例。 年齡3~31歲, 平均10.6歲。 病程20天~6年, 平均1.7年。 雙側16例、單側4例(均為左側)。 Ober征陽性5例, 合併彈響髖6例。 發病前無外傷和肌肉注射史, 無其他肌肉攣縮及家族病史。 單側病變中1例為臀中肌、3例為臀大肌及筋膜攣縮, 16例雙側病變以臀大肌及筋膜變性為主, 合併闊筋膜張肌及髂脛束攣縮各5例, 病變大致對稱(僅1例6歲女童病變不對稱)。 變性肌筋膜依次為臀大肌、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 病變組織多位於臀大肌外下移行於髂脛束處, 呈2~6cm寬的片狀攣縮, 以筋膜變性增厚為主, 臀肌變性相對較輕。 光鏡下偶可見到局部鈣化灶。 均經手術松解、部分切除攣縮條。 術後隨訪1~8年, 平均4.1年, 效果均為優良。 溶解為主。 術後GMC改善,

但其他攣縮仍在緩慢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