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瀉肝火的中成藥

中成藥是用中藥製成的藥, 事實上有些傳統的老中醫是不把它包含在中藥的範圍之內。 為了方便服用, 中成藥有著規定的劑量, 千人同治, 失去了中醫個體化治療的特色, 在辨證求因上也同樣不具備優勢。 但它好在可以對具有同類症狀的病人身上起效, 大大提高了中成藥的療效。 下面將介紹一些常見的泄肝火的中成藥。

代表中成藥:瀉青丸。

主要功效:清肝瀉火。

同類中成藥: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

肝火同心火一樣, 也有實火和虛火之分。 這一節我們先講肝臟的實火, 就是肝火旺。 我們知道了心火是從舌頭看, 那肝火從哪看呢?眼睛。 《黃帝內經》中講:“肝藏血, 開竅於目。 ”意思是說, 肝的精氣與眼睛相通, 肝臟的經絡又上聯目系, 所以, 肝的病證可以從眼睛反映出來, 而眼睛的視力, 則要依靠肝血的濡養。 那肝火旺的人眼睛會有什麼症狀呢?首先, 眼睛發紅, 嚴重點兒的還會腫, 再重一點兒的還會疼, 用中醫術語說就是“目赤腫痛”。 除了眼睛紅、腫、疼以外, 肝火旺的人還會感覺很煩躁, 容易發火, 自己控制不住。 有的人還會感覺肋骨這個地方串著疼, 頭痛、嘴裡發苦。 更嚴重的患者還會小便赤澀痛, 大便乾燥等。

這些都是是肝火旺盛的典型症狀。

肝的實火太旺了, 就要清肝瀉火。 所以, 我們在選擇藥物的時候, 就要選擇那些具有清肝瀉火作用的藥, 比如瀉青丸。

瀉青丸是中醫臨床常用的瀉火劑。 在中醫理論中, 肝主青色, 所以“瀉青”就是“瀉肝”的意思。 瀉青丸出自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

它的主要成分是龍膽草、大黃(酒炒)、青黛、防風、羌活、梔子、川芎、當歸8味藥材。 方中龍膽草、大黃都是苦寒藥, 專瀉肝火。 青黛性味鹹寒, 入肝經, 能清瀉肝火、涼血解毒。 梔子可以瀉火除煩、清熱利濕, 能散三焦鬱火, 使邪熱從小便排出去。 羌活、防風辛溫發散, 能祛肝風, 散肝火, 止痛。 當歸、川芎都是補血藥, 能養肝血、潤肝燥, 起到補血活血的作用。 同時, 它們辛溫發散, 有濃郁的香氣, 所以, 這2味藥又都是血中之氣藥, 既能行氣開鬱、活血祛瘀, 又能祛風止痛。 全方諸藥配伍, 可以起到清瀉肝火的作用, 而且作用比較緩和, 能有效緩解肝火旺所導致的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耳鳴耳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