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血液粘稠度高的症狀和原因

血液粘稠度高可能會引起血液方面的一些嚴重疾病, 很多朋友平時並不知道自己血液粘稠度高不高, 只有在體檢時才可能發現。 那麼, 除了抽血檢查外, 平時生活中有哪些情況可能是血液粘稠度高的症狀表現呢?為什麼我們會血液粘稠度高呢?

血液粘稠度增高, 可導致血液流動不暢, 長期發展就有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實踐證明, 長期堅持飲食控制及食物療法, 對預防和治療這種病症是完全有效的。

血液粘稠度高症狀表現

晨起頭暈, 不清醒, 思維遲鈍。 一般要吃過早餐後, 頭腦才逐漸變得清醒。

午餐後犯困, 需要睡一會兒, 否則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 相反, 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蹲著幹活氣喘。 下蹲時回到心、腦的血液減少, 肺、腦等器官缺血, 導致呼吸困難。

陣發性視力模糊。 血液變稠了, 流速減慢, 血液不能充分營養視神經。

血液變得粘稠的原因

負氧離子缺失

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紅細胞的分散態, 它主要受紅細胞表面電荷量的影響, 當表面負電荷量減少時, 紅細胞易於聚集成“紙錢樣”, 使血粘度增高, 即所謂“電粘度效應”。 負氧離子自身的負電荷能影響血液的膠體和電代謝過程,

使血中等電離子的組成和分佈發生變化, 可改善血細胞的分散態。 血沉與紅細胞的分散態有關, 能部分反映紅細胞表面帶電荷的情況。

負氧離子即不稀釋血液, 又不降低纖維蛋白原的含量, 它以帶電粒子作用於機體。 負氧離子能非常顯著地降低血粘度, 並且與血沉的變化成正相關, 說明它是通過帶電離子的作用。 增加了紅細胞的表面負電荷, 改善了紅細胞的分散態, 使血粘度降低。

食物

肉類、油像這類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 還有餅乾、蛋糕、果汁等含有大量糖分的食品會增加體內的中性脂肪。 身體代謝中消耗不完的糖分不但會累積在肝臟中, 變成中性脂肪, 也會增加血液中的中性脂肪, 使血液變得粘稠。 同樣, 吃太飽也會導致血液粘稠。

運動不足

運動不足導致體內的脂肪和糖分燃燒不充分, 最終變成脂肪在體內囤積起來。 另外, 運動不足導致代謝機能下降, 殘留在體內的廢物不能及時被排出也會導致血液變得粘稠。

此外, 血液粘稠度增高還有可能和人們生活壓力、飲酒和吸煙、水分不足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