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不良反應與什麼有關

為什麼我們國家能夠在世界立足呢?因為我們國家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我們國家有著淵博的文化底蘊。 在我們國家對醫學有所貢獻的不得不說的就是中藥, 中藥性溫, 能夠讓病人起死回生。 但是是藥三分毒, 那麼中藥有什麼不良反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學看吧。

中藥不良反應9大因素大凡藥物都有—定的偏性, 古人亦稱“毒性”, 而中醫能“補偏救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誠如張景嶽所言:“藥以治病, 因毒為能, 所謂毒藥, 是以氣味之有偏也, 蓋氣味之正者, 穀食之屬是也, 所以養人之正氣。 氣味之偏者, 藥餌之屬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氣, 其為故也, 正以人之為病, 病在陰陽偏勝耳”。 臨床只要辨證準確, 用藥得當, 一般是很少出現不良反應的。 但對一些確實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 歷代醫家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實踐, 並通過不同的加工、炮製、配伍, 不僅提高了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

而且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某些藥物的毒性, 減少了副作用, 基本上保證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然而由於環境的變化、新劑型的出現以及人為因素等等, 致使現今臨床用藥中, 中藥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 除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外, 就連人參、丹參、三七、川芎等很普通的藥物, 不良反應的報導亦屢見不鮮。 細究之, 造成中藥不良反應與下列因素有關:

1. 藥物毒性效應:有些中藥本身含有毒性成分, 如附子、草烏等, 若加工炮製不規範、使用不當或超劑量使用, 就會引起烏頭堿中毒的不良反應, 出現口腔灼熱、流涎、噁心嘔吐、四肢發麻、頭昏眼花、呼吸困難、瞳孔散大、心律紊亂等症。 半夏不依法炮製,

生用可致舌、咽、口腔麻木和腫痛、流涎、張口困難等, 嚴重者可窒息。 再如雄黃中的砷, 朱砂中的汞, 都是造成不良反應的因素。 另外, 藥力峻猛的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機會亦多, 如大黃、麝香、大戟、商陸等。 六神丸方中有牛黃、蟾酥、冰片、麝香、雄黃粉等,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因藥力峻猛(且蟾酥、雄黃並含毒性成分), 出現不良反應的報導就多, 如引起藥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產、藥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臟損害、過敏性紫癜, 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雖然說中藥是我們老祖宗從五千年的文化積澱中流傳下來的, 但是並不代表就一點缺點都沒有, 我們在用中藥治病的時候, 還是要注意你吃的中藥是否適合你的身體體質。 如果不適合就很容易發生副作用,

可能沒把你的病治好, 就已經把你的命奪走了。 不管如何, 用藥都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