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冬蟲夏草是什麼

一 基本情況

冬蟲夏草(學名:Cordyceps sinensis), 又名中華蟲草, 又稱為夏草冬蟲, 簡稱蟲草。 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 它是由肉座菌目麥角菌科蟲草屬的冬蟲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蟲, 使幼蟲僵化, 在適宜條件下, 夏季由僵蟲頭端抽生出長棒狀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蟲夏草菌的子實體與僵蟲菌核(幼蟲屍體)構成的複合體)。 它主要產于中國青海、西藏、新疆、四川、雲南、甘肅、貴州等省及自治區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

真正的冬蟲夏草均為野生, 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面的雪線附近的草坡上,

對自然環境要求高。 夏季, 蟲子卵產於地面, 經過一個月左右孵化變成幼蟲後鑽入潮濕鬆軟的土層。 土裡的一種黴菌侵襲了幼蟲, 在幼蟲體內生長。 經過一個冬天, 到第二年春天來臨, 黴菌菌絲開始生長, 到夏天時長出地面, 外觀象一根小草, 這樣, 幼蟲的軀殼與黴菌菌絲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 菌孢把蟲體作為養料, 生長迅速, 蟲體一般為四至五釐米, 菌孢一天之內即可長至蟲體的長度, 這時的蟲草稱為“頭草”, 品質最好;第二天菌孢長至蟲體的兩倍左右, 稱為“二草”, 品質次之。 因為僵化後會長出根須, 所以被稱作冬蟲夏草。

藥理學現代研究結果中, 青海冬蟲夏草含有蟲草酸約7%, 碳水化合物28.9%, 脂肪約8.4%, 蛋白質約25%,

脂肪中82.2%為不飽和脂肪酸, 此外, 尚含有維生素B12、麥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鹼等。

由於野生冬蟲夏草分佈地區狹窄、自然寄生率低、對生活環境條件要求苛刻, 所以本身資源比較有限。 近年來又由於冬蟲夏草主產地生態環境遭到人為嚴重破壞, 大量盲目不合理採挖致使資源日趨減少, 產量逐年下降。

二 主要分佈區域

青藏高原的冬蟲夏草分佈在西藏的那曲地區, 林芝地區, 青海的玉樹地區、果洛州一帶, 四川的阿壩州壤塘;甘孜州理塘、巴塘、德格, 雲南迪慶州德欽、中甸以北一帶;甘肅省甘南州瑪曲以西等地。

三 冬蟲夏草的鑒別

蟲體似蠶, 長3~5cm, 直徑3~8mm;外表黃棕色至土黃色, 粗糙, 環紋明顯。 頭部紅棕色, 長有子座;胸腹部深黃色至黃棕色, 胸節3, 胸足3對, 腹節10, 腹足5對, 中部4對明顯;表面有環節20~30個;質脆, 斷面淡黃色。 子座細長圓柱形, 稍扭曲, 一般比蟲體長, 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 有細縱皺紋, 頭部稍膨大;質柔韌, 斷面類白色, 似纖維狀。 氣微腥, 味微苦。

四 名字由來

冬天是蟲, 夏天是草, 冬蟲夏草是個寶。 ”冬蟲夏草簡稱蟲草, 是冬季真菌寄生於蟲草蛾幼蟲體內, 到了夏季發育而成。 冬蟲夏草因此得名。

從外形上看, 冬蟲夏草蟲體呈金黃色、淡黃色或黃棕色, 又因價格昂貴而有“黃金草”之稱。 因其藥用價值高, 功效好, 在國內外被視為珍品, 市場需求量大, 但因其天然資源量稀少, 故價格十分昂貴。

冬蟲夏草究竟是蟲還是草?青海大學牧科院副研究員、多年從事冬蟲夏草人工培育研究的王巨集生介紹說, 從它的形成過程來看。 通俗地講, 就是蝙蝠科許多種別的蝙蝠蛾為繁衍後代, 產卵于土壤中,

卵之後轉變為幼蟲, 在此前後, 冬蟲夏草菌侵入幼蟲體內, 吸收幼蟲體內的物質作為生存的營養條件, 並在幼蟲體內不斷繁殖, 致使幼蟲體內充滿菌絲, 在來年的5-7月天氣轉暖時, 自幼蟲頭部長出黃或淺褐色的菌座, 生長後冒出地面呈草梗狀, 就形成我們平時見到的冬蟲夏草.因此, 雖然兼有蟲和草的外形, 卻非蟲非草, 屬於菌藻類生物。

冬蟲夏草主要分佈在我國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 專業人士根據產地的不同又分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 也有把產自青海、西藏的統稱為藏冬蟲夏草。 一般來講, 青海、西藏兩地出產的冬蟲夏草內在品質要比其他地方的好, 很受市場歡迎, 售價也較高。

冬蟲夏草又稱為蟲草或冬蟲草,是真菌冬蟲夏草寄生於蝙蝠蛾幼蟲體上的子座與幼蟲屍體的複合物。屬於麥角菌目、麥角菌科、蟲草屬。顧名思義,冬蟲夏草當然冬天是蟲,而夏天就變成草了。為什麼這麼神奇呢?原來,冬蟲夏草是一種叫做蝙蝠蛾的動物,將蟲卵產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長得像蠶寶寶一般的幼蟲。另外,有一種孢子,會經過水而滲透到地下,專門找蝙蝠蛾的幼蟲寄生,並吸收幼蟲體的營養,而快速繁殖,稱為蟲草真菌。當菌絲慢慢成長的同時,幼蟲也隨著慢慢長大,而鑽出地面。直到菌絲繁殖至充滿蟲體,幼蟲就會死亡,此時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謂的冬蟲。而當氣溫回升後,菌絲體就會從冬蟲的頭部慢慢萌發,長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稱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頭部含有子囊,子囊內藏有孢子。當子囊成熟時,孢子會散出,再次尋找蝙蝠蛾的幼蟲作為寄主,這就是冬蟲夏草的迴圈。

五 冬蟲夏草的成分

蟲草菌素:為一種與核酸有關的物質,具有抗生作用與抑制細胞分裂的作用。

六 冬蟲夏草的效用

冬蟲夏草有滋肺陰、補腎壯陽的作用,所以可以作為滋肺補腎、止血化痰、保肺、化痢、止癆嗽等調補的食品。

七 形態特徵

夏草冬蟲(《黔囊》),蟲草(《本草問答》)。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的幼蟲屍體的複合體(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蝙蝠蛾越冬幼蟲體上的子座與蟲體的複合體)。冬蟲夏草菌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蟲的頭部,單生,細長如棒球棍狀,長3~11釐米;不育柄部長3~8釐米,直徑1.5~4毫米;上部為子座頭部,稍膨大,呈圓柱形,長1.5~4釐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數子囊殼;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於子座之外,卵形或橢圓形,長250~500微米,直徑80~200微米,每一子囊殼內有多數長條狀線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內有8個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冬季菌絲侵入蟄居於土中的幼蟲體內,使蟲體充滿菌絲而死亡。夏季長出子座。分佈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夏至前後,當積雪尚未溶化時入山採集,此時子座多露於雪面,過遲則積雪溶化,雜草生長,不易找尋,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合藥用。挖起後,在蟲體潮濕未幹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乾。或再用黃酒噴之使軟,整理平直,每7~8條用紅線紮成小把;用微火烘乾。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釐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釐米,粗約0.4~0.7釐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於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心充實,白色,略發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釐米,徑約0.3釐米。折斷時內心空虛,粉白色。微臭,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主產青海、西藏、四川、甘肅、雲南、貴州,以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樹所產冬蟲夏草品質最佳。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藥材,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滋補品。待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末發散時挖取, 曬至6~7 成幹, 隨後去除似纖維狀的附著物及雜質, 曬乾或低溫乾燥即得。近年來國內已採用以天然蟲草真菌發酵法獲得人工蟲草菌。它藥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藥用價值。

八 生長環境

關於蟲草的生長,人類對其感到神秘莫測,前人曾有詩雲:“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難窮。”其實,蟲草是一種昆蟲與真菌的結合體。蟲是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菌是蟲草真菌,每當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體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將千千萬萬個蟲卵留在花葉上。繼而蛾卵變成小蟲,鑽進潮濕疏鬆的土壤裡,吸收植物根莖的營養,逐漸將身體養得潔白肥胖。這時,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蟲草蝙幅蛾幼蟲,便鑽進蟲體內部,吸引其營養,萌發菌絲。當蟲草蝙蝠蛾的幼蟲食到有蟲草真菌的葉子時也會成為蟲草。

受真菌感染的幼蟲,逐漸蠕動到距地表二至三釐米的地方,頭上尾下而死。這就是“冬蟲”。幼蟲雖死,體內的真菌卻日漸生長,直至充滿整個蟲體。來年春末夏初,蟲子的頭部長出一根紫紅色的小草, 高約二至五釐米,頂端有鳳梨狀的囊殼, 這就是“夏草”。蟲草這時發育得最飽滿,體內有效成份最高,是採集的最好季節。青海,雲南省迪慶、怒江州是我國蟲草的主要產地之一。

九 冬蟲夏草的生長週期

冬蟲夏草生長的寄主昆蟲—蝙蝠蛾的一生需要經過蟲卵期(約45—72天)、幼蟲期(約680—940天)、蛹期(約42—58天)、蝙蝠蛾成蟲期(約3—12天),也就是說蟲草蝙蝠蛾一生需要2至3年的生長週期。

冬蟲夏草又稱為蟲草或冬蟲草,是真菌冬蟲夏草寄生於蝙蝠蛾幼蟲體上的子座與幼蟲屍體的複合物。屬於麥角菌目、麥角菌科、蟲草屬。顧名思義,冬蟲夏草當然冬天是蟲,而夏天就變成草了。為什麼這麼神奇呢?原來,冬蟲夏草是一種叫做蝙蝠蛾的動物,將蟲卵產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長得像蠶寶寶一般的幼蟲。另外,有一種孢子,會經過水而滲透到地下,專門找蝙蝠蛾的幼蟲寄生,並吸收幼蟲體的營養,而快速繁殖,稱為蟲草真菌。當菌絲慢慢成長的同時,幼蟲也隨著慢慢長大,而鑽出地面。直到菌絲繁殖至充滿蟲體,幼蟲就會死亡,此時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謂的冬蟲。而當氣溫回升後,菌絲體就會從冬蟲的頭部慢慢萌發,長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稱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頭部含有子囊,子囊內藏有孢子。當子囊成熟時,孢子會散出,再次尋找蝙蝠蛾的幼蟲作為寄主,這就是冬蟲夏草的迴圈。

五 冬蟲夏草的成分

蟲草菌素:為一種與核酸有關的物質,具有抗生作用與抑制細胞分裂的作用。

六 冬蟲夏草的效用

冬蟲夏草有滋肺陰、補腎壯陽的作用,所以可以作為滋肺補腎、止血化痰、保肺、化痢、止癆嗽等調補的食品。

七 形態特徵

夏草冬蟲(《黔囊》),蟲草(《本草問答》)。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的幼蟲屍體的複合體(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蝙蝠蛾越冬幼蟲體上的子座與蟲體的複合體)。冬蟲夏草菌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蟲的頭部,單生,細長如棒球棍狀,長3~11釐米;不育柄部長3~8釐米,直徑1.5~4毫米;上部為子座頭部,稍膨大,呈圓柱形,長1.5~4釐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數子囊殼;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於子座之外,卵形或橢圓形,長250~500微米,直徑80~200微米,每一子囊殼內有多數長條狀線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內有8個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冬季菌絲侵入蟄居於土中的幼蟲體內,使蟲體充滿菌絲而死亡。夏季長出子座。分佈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夏至前後,當積雪尚未溶化時入山採集,此時子座多露於雪面,過遲則積雪溶化,雜草生長,不易找尋,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合藥用。挖起後,在蟲體潮濕未幹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乾。或再用黃酒噴之使軟,整理平直,每7~8條用紅線紮成小把;用微火烘乾。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釐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釐米,粗約0.4~0.7釐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於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心充實,白色,略發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釐米,徑約0.3釐米。折斷時內心空虛,粉白色。微臭,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主產青海、西藏、四川、甘肅、雲南、貴州,以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樹所產冬蟲夏草品質最佳。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藥材,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滋補品。待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末發散時挖取, 曬至6~7 成幹, 隨後去除似纖維狀的附著物及雜質, 曬乾或低溫乾燥即得。近年來國內已採用以天然蟲草真菌發酵法獲得人工蟲草菌。它藥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藥用價值。

八 生長環境

關於蟲草的生長,人類對其感到神秘莫測,前人曾有詩雲:“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難窮。”其實,蟲草是一種昆蟲與真菌的結合體。蟲是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菌是蟲草真菌,每當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體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將千千萬萬個蟲卵留在花葉上。繼而蛾卵變成小蟲,鑽進潮濕疏鬆的土壤裡,吸收植物根莖的營養,逐漸將身體養得潔白肥胖。這時,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蟲草蝙幅蛾幼蟲,便鑽進蟲體內部,吸引其營養,萌發菌絲。當蟲草蝙蝠蛾的幼蟲食到有蟲草真菌的葉子時也會成為蟲草。

受真菌感染的幼蟲,逐漸蠕動到距地表二至三釐米的地方,頭上尾下而死。這就是“冬蟲”。幼蟲雖死,體內的真菌卻日漸生長,直至充滿整個蟲體。來年春末夏初,蟲子的頭部長出一根紫紅色的小草, 高約二至五釐米,頂端有鳳梨狀的囊殼, 這就是“夏草”。蟲草這時發育得最飽滿,體內有效成份最高,是採集的最好季節。青海,雲南省迪慶、怒江州是我國蟲草的主要產地之一。

九 冬蟲夏草的生長週期

冬蟲夏草生長的寄主昆蟲—蝙蝠蛾的一生需要經過蟲卵期(約45—72天)、幼蟲期(約680—940天)、蛹期(約42—58天)、蝙蝠蛾成蟲期(約3—12天),也就是說蟲草蝙蝠蛾一生需要2至3年的生長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