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購物狂是不是病

通訊員 程守勤 金陵晚報記者 朱菁菁

有人說, 11月9日是“119”, 講的是防火;11月10日是“110”, 講的是防盜;而11月11日, 那要防的必須是各種各樣的“買買買”和“剁手族”。 特別是這年頭, “雙十一”都已經走出國門, 君不見連日上、樂天這樣的國際免稅購物店, 都推出“雙十一”專場了嗎?

咱們先不討論國人的購買欲到底有多旺盛, 就說說那些一邊喊著“買買買”一邊哭著“要剁手”的小夥伴, 這種又痛又快樂的滋味到底是為了啥?你買來的東西又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更可怕的是, 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線上發表的一篇分析稱, 現如今強迫性購物作為一種疾病,

患病率已經達到5%, 大學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 如果你也是一個“剁手黨”, 你怕了麼?

買買買:什麼叫“強迫性購物”

如果要對一個“剁手黨”說, “買買買”可能是一種精神疾病, 那麼TA一定會很不快。 不過這裡, 我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就是, 並不是所有的“買買買”都屬於強迫性購物, 也就是所謂的精神疾病;而壞消息則是, 強迫性購物並不是一種罕見病。 因為根據匈牙利專家一項涉及三萬多人的資料分析顯示, 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體中, 強迫性購物的總患病率為4.9%, 以大學生群體和女性群體居多。

換句話說, 100個人裡或許可能就藏了5個“購物狂”, 而且這5個人的情況確實可以以疾病來論了。

“強迫性購物我們通俗稱為‘購物狂’,

和一般的‘買買買’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這區別總結起來就是:你買這個東西為了啥?”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說。

不得不承認, 有了網路購物後, “逛街”越來越方便, 海外淘貨、貨比三家都不是問題, 加上收入增加, 許多人的購買欲確實空前高漲。 不過, 絕大多數人購物, 沖得還是“這樣東西我想要”。

“現在確實有些人購買欲望非常旺盛, 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消費承受能力並因此負債。 但如果他們購買的那些東西, 的確是他們需要的, 或者喜歡的, 那麼這只能說 是個人消費理財觀念的問題, 但並不屬於強迫性購物範疇。 ”袁勇貴打了個比方:比如你每個月收入只有兩千, 卻看中了價值幾萬的包包, 朝思暮想還是忍不住買了 回來,

從消費理財的觀念上這或許有待商榷, 但這行為本身並不能算病態。

“強迫性購物”者的購物初衷, 卻是標準的“只重過程, 不看結果”, 買了什麼不重要, 購買的過程才是他們“爽”的根源。 所以即便事後肉痛, 債臺高築, 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他們也無法做到“剁手”。

這種強迫性購物在心理學上, 被歸屬於“衝動控制障礙”一類, 確實算是一類疾病。 同類問題中還包括賭博成癮甚至濫用藥物成癮等。 關於強迫性購物是如何出現 的, 目前認為成因和抑鬱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腦的神經遞質紊亂有關。 因為神經遞質分泌和水準紊亂, 不僅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 誘發抑鬱症這樣的疾病; 也可能影響到人的認知和行為,

導致強迫性購物這樣的情況出現。 所以不用說, 這當然是需要專業醫生治療的。

看到這裡, 或許大部分的“剁手黨”都要松了一口氣:畢竟大家還是為了心愛之物才有了購買欲, 和強迫性購物還是兩碼事。

不過袁勇貴醫生還是提醒, 就算是為了心頭好, 一旦超過自己的購買力還無法控制, 那麼確實有必要去學習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建立正確的理財觀。 畢竟, 如果真的入不敷出、債臺高築, 一樣可能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久而久之也一樣會導致其他情緒甚至精神障礙哦。

囤積癖:“剁手族”的“好伴侶”

值得注意的是, 在“買買買”浪潮下, 還有一群人也冒了頭。

這些人熱愛收集, 但並不是講究的收藏家。

他們可能買來一堆東西, 放在家裡不用;或者僅僅購買一個東西, 就要收集全套顏色/型號;又或者無論外出旅行還是出門吃飯, 都會把能順的順回來, 放在家裡, 越堆越多。

這類人號稱“倉鼠星人”, 就和小倉鼠一樣, 有啥“食物”都喜歡先塞嘴裡、藏窩裡, 可囤著囤著卻可能忘記去吃。 等到某一天被忍無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後, 要不了多久, 他們的“收集”就又堆滿房間了。

袁勇貴說, 雖然這些表現看起來和強迫性購物很像, 但在心理學上, 都屬於一種相似的控制障礙。

“強迫性購物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買買買, 但買來不一定都會囤積, 也可能胡亂丟掉或者送人; 而囤積症的患者主要表現為囤積, 囤積的東西可能是買來的,

也可 能是順來的。 所以這兩者看起來相似, 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問題, 也需要醫生經過鑒別診斷後再進行治療。 ”袁勇貴告訴記者, 目前看來, 囤積症主要還是和認知有 關, 很多東西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用處, 但在囤積症患者眼中卻很有價值、不能丟棄, 但這種價值其實幾乎得不到體現。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最新發佈的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修訂版所述, 囤積障礙也屬於精神疾病的一類, 過去甚至認為它和強迫症頗為相似。 不過這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精神障礙疾病, 而且還有 一定的遺傳傾向。 在國外有調查顯示, 成人的囤積症發病率約為1%-3%, 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較為多見, 在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 見; 如果一個人的親屬中有人存在這方面問題, 那麼TA的風險也許會高於普通人群。

“對待囤積障礙,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認知行為治療來進行干預,因為許多囤積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而這需要治療師説明他們重新認識。另外有研究認為,焦慮、抑鬱者更容易出現囤積行為,這種還需要根據當事人的情況來進行治療。”重症患者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特別提醒

兩類情況 請特別注意

雖然說“強迫性購物”和“囤積障礙”作為兩類精神障礙,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分辨兩者和正常的購物、收集行為之間的差異,但袁勇貴還是提醒我們,要小心兩類特殊情況。

“如果一個人本來很節儉,突然之間變得大手大腳,同時還伴有其他的情緒或言行異常時,這時候我們一定要警惕,這可能不是強迫性購物,而很有可能是躁 狂。”袁勇貴說,強迫性購物患者的問題主要還是表現在購物上,而且他們的情況比較“一以貫之”;但躁狂患者卻會伴隨情緒高漲、言行誇張等表現。尤其是一個 本來購買行為還算正常的人,突然買來很多東西,轉手就興高采烈地送人,同時總是表現得異常亢奮,情緒特別高漲,行為極度誇張,思維特別活躍,那麼身為親友 家人,最好還是要陪伴其去專業人士那裡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現囤積症表現,同時還伴隨記憶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礙,則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癡呆所帶來的認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積行為。對於這種,也需要專業醫生的及時介入。

那麼TA的風險也許會高於普通人群。

“對待囤積障礙,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認知行為治療來進行干預,因為許多囤積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而這需要治療師説明他們重新認識。另外有研究認為,焦慮、抑鬱者更容易出現囤積行為,這種還需要根據當事人的情況來進行治療。”重症患者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特別提醒

兩類情況 請特別注意

雖然說“強迫性購物”和“囤積障礙”作為兩類精神障礙,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分辨兩者和正常的購物、收集行為之間的差異,但袁勇貴還是提醒我們,要小心兩類特殊情況。

“如果一個人本來很節儉,突然之間變得大手大腳,同時還伴有其他的情緒或言行異常時,這時候我們一定要警惕,這可能不是強迫性購物,而很有可能是躁 狂。”袁勇貴說,強迫性購物患者的問題主要還是表現在購物上,而且他們的情況比較“一以貫之”;但躁狂患者卻會伴隨情緒高漲、言行誇張等表現。尤其是一個 本來購買行為還算正常的人,突然買來很多東西,轉手就興高采烈地送人,同時總是表現得異常亢奮,情緒特別高漲,行為極度誇張,思維特別活躍,那麼身為親友 家人,最好還是要陪伴其去專業人士那裡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現囤積症表現,同時還伴隨記憶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礙,則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癡呆所帶來的認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積行為。對於這種,也需要專業醫生的及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