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心力衰竭的治療 中醫藥方竟然有這9種

心力衰竭的治療一直是心力衰竭的患者及家屬們最為關注的話題, 其實心力衰竭這種疾病也是可以通過中醫來治療的, 並且效果十分顯著。 心理衰竭的中醫治療方法是有9種的, 患者及家屬一定要針對患者的具體的症狀來對症治療。

1、葶藶子10——20克, 大棗5——10枚。 水煎, 1日分2——3次服, 每日1劑。

本方尤適用於心急氣喘, 略吐痰涎者。

2、人參、三七、檀香若干克。 將3藥等分為末, 每次2——3克, 溫開水送服, 每日2——3次。

本方適用於氣虛血滯所致的心力衰竭。

3、黃芪20克, 人參10克, 麥冬、五味子各10克, 丹參12克。 水煎, 分2——3次服, 每日1劑。

4、赤小豆90克、鯉魚300——500克。 煲燉, 熟爛後服食, 1日數次。

5、黃芪30——60克, 粳米100克, 紅糖少量, 陳皮末1克。 先將黃苠濃煎取汁, 再人粳米、紅糖同煮, 待粥成時調人陳皮未少許, 稍沸即可, 早晚溫熱分服。

6、黨參(或人參)10克, 炙甘草9克, 麥冬、玉竹各10克, 五味子、白芍各9克, 丹參、赤芍各10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氣短, 加黃芪;咯血, 加生地、玄參、阿膠、丹皮, 另服三七粉;心慌、自汗, 加酸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汗出、怕冷、脈結代, 加桂枝、乾薑;下肢浮腫、尿少, 加車前子、玉米須、羅布麻根;舌有紫氣、胸痛, 加當歸、川芎、益母草、雞血藤;眩暈、面赤, 加制首烏、枸杞、菊花、鉤藤;咳嗽、咯痰黃稠,

加沙參、貝母、桑皮、龍葵、穿山龍。

本方益氣養陰, 適用于氣陰兩虛所致心力衰竭, 臨床主症如:心悸、胸悶、氣喘, 于活動後加重, 或夜間發作咳嗽氣喘, 頭暈, 少寐, 自汗盜汗, 口幹, 神疲倦怠, 面顴暗紅。 舌質紅、苔薄, 脈細數無力或有歇止。

7、黨參(或人參)10克, 黃芪12克, 白術10克, 茯苓12克, 陳皮6克, 當歸12克, 川芎10克, 雞血藤12克, 五味子9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腹脹、便溏, 加乾薑、蒼術、砂仁;夜尿多、下肢欠溫, 加仙靈脾、桂枝;胸悶、胸痛, 加廣郁金、紅花、元胡;咳嗽、氣喘、難以平臥, 加葶藶子、蘇子、萊菔子;肢體關節疼痛, 加防風、防己、桂枝、北五加皮;尿少、肢腫, 加桂枝、生薑皮、澤瀉。

本方益氣養血, 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心力衰竭, 其臨床主要見症如:氣短, 活動後氣喘, 或平臥時胸悶氣促,

神疲乏力, 食少, 下肢輕度浮腫。 苔薄白、舌質紅, 脈虛數或結代。

8、附片10克, 白術12克, 乾薑10克, 桂枝12克, 赤芍10克, 益母草15克, 北五加12克, 茯苓、萬年青根各10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氣短加人參、黃芪;脘痞、食少、噁心, 加砂仁、川椒、姜半夏、生薑;腹脹有水、苔白膩, 加木香、大腹皮、草果;脅下痞塊,

加桃仁、紅花、澤蘭、丹參;咳嗽、痰多清稀, 加炙麻黃、細辛、法半夏、五味子。

本方溫陽利水, 適用于陽虛水腫所致的心力衰竭, 其主要臨床症狀如:心悸、胸悶氣喘, 難以平臥, 脘痞腹脹, 或伴腹水、胸水, 下肢浮腫, 尿少, 畏寒肢冷, 頸脈怒張, 脅下痞塊, 唇甲青紫。 舌質紫黯、苔薄白而滑, 脈沉細而數或促或三伍不調。

9、人參9克, 制附片6克, 肉桂6克, 仙靈脾9克, 熟地、山萸肉、葶藶子、五味子各10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喘劇, 加胡桃肉、坎臍、沉香;舌紅, 加麥冬、玉竹;下肢浮腫, 加牛膝、車前子;咳嗽、咯吐泡沫樣痰, 加白芥子、蘇子、橘紅、半夏。 若喘促不寧, 喉中痰響, 額汗不止, 四肢逆冷, 爪甲青紫, 神昧不清, 脈微細欲絕, 或細數不清者, 為腎不納氣、心陽欲脫、濁飲上逆、肺氣閉絕的危候,

急以回陽救逆, 用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吞服黑錫丹, 同時中西醫結合救治。

本方溫陽益氣, 適用于陽氣虛衰所致的心力衰竭, 其臨床主要症狀如:氣短, 動則尤甚, 端坐休息, 不能平臥, 心悸怔仲, 或有肢腫。 苔潤、舌淡胖紫黯, 脈微細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