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病因:社交強迫症如何煉成?

結識新人、擴大人脈網路, 是職場精英社交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位精英已經總結出這樣的經驗:“接過對方的名片, 如果是和自己同行業的, 並且是相同的工種, 基本可以不必再相互浪費時間。 趕快拜拜, 另覓良友。 ”所謂良友, 指的是同一個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朋友。 比如IT產業, 做技術開發的應該重點結交代表風險投資方的或者IT設備供應商之類的朋友, 而做文藝的, 就應該多認識藝術品代理商、展覽主辦方或者大收藏家之類的朋友。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般清醒的頭腦和如此明確的社交目的,

那麼國內的社交生活一定不會這麼繁榮昌盛, 因為這意味著人人都會有選擇地社交, 和自己有關的, 就社交一下, 否則就拒絕社交。

然而實際上的情況是, 就算你頭腦清醒目的明確, 周遭卻少有同樣精准的社交場合供應。 不管是行業聚會還是私人派對, 你都能遇到從房產到醫療器械, 從諮詢到燈具製造等五花八門的專業人士。 偶爾遇到一個特別專業的行業聚會, 來的又都是和自己同一個工種的戰友, 相互提防都來不及, 還社什麼交呀。

因此就有了一堆社交強迫症患者。 根據當下社交場合定位有欠清晰, 社交人群分層不夠精准的特殊現狀, 他們定下一道寧可錯殺一千, 不可放過一個的社交原則, 聚會無論大小,

派對不管公私, 酒水自理也好, 有免費酒水供應也好, 一律通吃。 反正就是不能漏掉任何一個自己應該認識, 或者最好認識的人。

甚至對某些人來說, 去認識人, 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活內容。 如今常常可以碰到“天下誰人我不識”的神人。 就算目前暫時拿不出對方的手機, 也可以通過他們的小姨子、以前同事的老公或者他的一個哥們兒那裡把對方找到。 為了擁有這樣的榮耀, 這些社交強迫症患者對於各類社交場合的嗅覺靈敏度, 比八萬人體育場外的黃牛們對於各類演出的更勝一籌。

曾經有位朋友受邀出席半商務半私人性質的晚宴。 不知何故, 此事竟被他的一位同行打聽到了。 因為瞭解到將有一位IT行業巨頭出席這個晚宴,

同行央求他帶自己一起出席。 儘管覺得此舉有些荒謬, 並且對於晚宴主人來說也不夠禮貌, 在征得晚宴主人的同意後, 這位朋友還是帶著同行去了。 但他還是很不理解:“他甚至都沒機會和巨頭說上一句話啊, 只是換了名片而已。 有什麼用呢?”

有很大的用處。 在以後的無數個社交場合中, 一定會有這樣的傳言出現:他的同行和那位IT行業巨頭很熟。 對於社交強迫症患者來說, 這種榮譽也許就是最大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