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綠豆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Lǜ Dòu Pí

【英文名】Seed-coat of Mung Bean, Seed-coat of Green Gram

【別名】綠豆殼、綠豆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綠豆Vigna radiata (L.)R.Wilczak0的種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gna radiata (L.)R.Wilczak[Phaseolus radiatus L.;P.mungo auct.non L.]

採收和儲藏:將綠豆用水浸胖, 揉搓取種皮。 一般取綠豆發芽後殘留的皮殼曬乾而得。

【原形態】綠豆 一年生直立或頂端微纏繞草本。 高約60cm, 被短褐色硬毛。 三出複葉, 互生;葉柄長9-12cm;小葉3, 葉片闊卵形至菱狀卵形, 側生小葉偏斜, 長6-10cm, 寬2.5-7.5cm, 先端漸尖, 基部圓形、楔形或截形, 兩面疏被長硬毛;托葉闊卵形, 小托葉線形。 總狀花序腋生, 總花梗短於葉柄或近等長;苞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有長硬毛;花綠黃色;萼斜鐘狀,

萼齒4, 最下麵1齒最長, 近無毛;旗瓣腎形, 翼瓣有漸窄的爪, 龍骨瓣的爪截形, 其中一片龍骨瓣有角;雄蕊10, 二體;子房無柄, 密被長硬毛。 莢果圓柱形, 長6-8cm, 寬約6.mm, 成熟時黑色, 被疏褐色長硬毛。 種子綠色或暗綠色, 長圓形。 花期6-7月, 果期8月。

【生境分佈】全國各省區多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多向內卷成梭形或不規則形, 長4-7mm, 直徑約2mm。 表面黃綠色至暗綠色, 微有光澤;種臍呈長圓形槽狀, 其上常有殘留黃白色種柄;內表面色較淡。 質較脆, 易撚碎。 氣微, 味淡。 以身幹、色綠、不變紅、無黴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黃綠色。 ①種皮柵狀細胞成片。 橫斷面觀細胞1列(種臍處2列), 狹長, 稍不平整, 長56-94μm, 寬8-11μm;外壁及測壁上部有明顯增厚, 有細縱溝紋, 中部及下部較厚,

內壁薄, 胞腔明顯;頂面觀呈多角形, 孔溝細密, 胞腔細小或不明顯, 底面觀胞腔大。 ②種皮支援(滴漏)細胞1列, 側面觀呈啞鈴狀, 長18-67μm;表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 直徑14-32μm, 可見環狀增厚壁。 ③澱粉粒有時可見, 單粒, 呈腎形、長圓形、類圓形、圓三角形或不規則形, 一端稍尖凸, 直徑3-30μm, 長至43μm;臍點短縫狀、星狀或點狀, 層紋多不明顯。

【性味】味甘;性寒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暑止渴;利尿解毒;退目翳。 主暑熱煩渴;泄瀉;痢疾;水腫;丹毒;目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或或研末。 外用:適量, 研末和水洗。

【附方】治麻疹合併腸炎: 綠豆皮五錢, 煎水, 加白糖五錢沖服, 至痊癒為止。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1.《綱目》:解熱毒, 退目翳。

2.《隨息居飲食譜》:清風熱, 去目翳,

化斑疹, 消腫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