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向損害健康壞習慣堅決說NO

不見棺材不戒煙

儘管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 吸煙是慢性自殺, 但不少人終生與香煙為伴, 每天少則十幾隻, 多則幾十隻。

家人讓他戒煙, 他說寧可“戒飯”也不戒煙!到了確診肺癌的那一刻, 他終於把煙戒掉了, 但為時晚矣。 根據基因學研究, 人類幾千種疾病, 大多數是基因(內因)與環境致病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體內若有肺癌易感基因, 只要吸煙, 哪怕是被動吸煙, 罹患肺癌的幾率大大增加, 況且許多疾病都有多基因致病特性。 大量事實反復證明:吸煙無疑對肺、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硬化、惡性腫瘤和大腦功能等多種疾病有著十分肯定的因果關係。

專家建議:如果煙癮實在戒不掉, 必須減量吸煙, 每天不超過六支。

端上酒杯無節制

逢年過節, 人來客往, 喝點酒可以活躍氣氛, 增進感情, “無酒不成席”嘛!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指出,

酒是“雙刃劍”, 少喝有益, 多喝有害, 世界衛生組織也主張“限酒”。 有些人不是本著少喝有益健康、增進友誼為原則, 而是嗜酒成性, 似乎不醉不夠意思, 殊不知每年因貪酒、“夠意思”而造成死傷者不計其數。 酒喝多了的直接影響是:情緒失控、精神失常、行為失態或發生急性胃炎、急性前列腺炎、急性胰腺炎, 甚至“猝死”。 受長期慢性影響的有: 肝、心、腦、腎等重要器官, 使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免疫功能以及癌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心腦血管發病幾率也會隨之增高。

專家建議:飲酒量大者, 每天攝入的酒精含量最好不超過15克, 白酒1-2兩, 或紅酒2-3兩, 或啤酒3-6兩, 每天不超過一頓。

有悖規律夜貓子

由於工作需要, 偶爾熬夜是難以避免的,

也不會對健康構成直接影響。 但有些人除了工作需要加班以外, 更多的是打牌、搓麻、看電視、玩電腦、唱卡拉OK、聊天喝酒到深夜一兩點, 成了名副其實的“夜貓子”。 根據人類生物學特點, 人都應該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 據英國研究人員報告, 睡眠小於七小時或大於八小時, 都會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 有些人熬夜後希望第二天多睡一會兒“補回來”。 科學家卻警告說, 長期睡眠不足是無法彌補的, 它必定會對心腦血管、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造成長時間慢性傷害, 最終會侵蝕人的機體、損害人的健康。

養生專家建議:上床時間不宜超過夜晚11點, 最好在10點鐘入睡, 這不僅是生理和生物鐘的要求, 更是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需要。

口不乾渴不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 是體內新陳代謝的重要介質, 也是機體排毒的載體, 體內缺水不僅會出現口渴, 代謝紊亂, 毒素積聚, 還極容易發生泌尿系統結石。 研究表明, 體重減輕1%, 首先出現缺水性口渴, 繼之尿量減少;體重減輕2%, 肌肉功能降低20%, 相當於流失3-4升體液, 此時身體會極其虛弱, 甚至出現幻覺;體重減輕3%以上時, 相當於流失8-10升體液, 很快會導致死亡。 從上面研究可以看出, 人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 成年人每天飲水量不應少於2升, 夏天應多喝一些, 冬天稍少一些, 老年人多喝一些, 年輕人少一些。

洪昭光教授主張喝綠茶是很有道理的, 茶水不僅清香補水, 還有堅固牙齒、軟化血管的作用, 有些人說喝了綠茶睡不著覺, 建議在上午和下午喝。

茶不宜太濃, 避免喝晚茶, 習慣成自然。

生活優裕不愛動

現在汽車多了, 自行車不騎了, 口袋裡的錢多了, 病也越來越多了。 這不能責怪社會發展, 而是我們自身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不少人上班坐汽車, 回家躺沙發, 不走路不運動, 腰圍越來越粗,

四肢越來越細, 血壓血糖越來越高, 身體素質越來越差。 據報導:75%的知識份子都處於亞健康狀態, 平均死亡年齡明顯早于普通百姓, 這是一個不能不令人深思的問題。

日前, 國家衛生部等權威機構在推出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總體方案》中宣導:健康一二一, 大家齊步走。 即“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 把“我行動、我健康、我快樂”作為行動準則。 勸諸君:少坐車, 多走路, 早行動, 早收穫。

心理失衡找煩惱

現代醫學認為, 21世紀健康人的標準包括軀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的完美結合。 “心理平衡”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是預防癌症的靈丹妙藥。 心理平衡貴在自我調控, 俗話說:人生無常,不如意者常八九。社會複雜,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不順心的事,關鍵是如何掌控“平衡”,有些人遊刃有餘、正確面對與化解,有些人則拿不起、放不下,自尋煩惱,積勞成疾。比如:看到人家有“好事”,他不是為人家高興祝福,而是心生不快、妒火中燒,跟自己過不去。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嚴重損傷身心健康,還會破壞社會和諧氛圍。根據心理學研究,心理疾病可以相互“傳染”,這種消極情緒還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地位低的和弱勢群體就成了這種“傳染病”的最終犧牲品。

大家如能多一些寬容與豁達,多一些支持與理解,人間就會充滿陽光,個人就會擁抱健康。

沒完沒了吃零食

偶爾吃點零食不足為怪,但不少女性朋友或小朋友吃零食成了習慣,有些人還特別喜歡吃甜食。吃飯是為了生存,吃零食則完全是一種心理需要,是一種不良習慣或條件反射,主觀上想借此緩解焦慮情緒,帶來心理愉悅,或想給自己辛苦工作後一點小小“獎勵”。“零食”大多都有“鹹、甜、油、香”的特點,少食無害,多食無益,那種沒完沒了、毫無節制的“零食”習慣,則是營養過剩、多餘脂肪和“贅肉”的源泉,同時又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添加劑”和“推進劑”。

餓著肚子去上班

有些年輕人喜歡不吃早餐去上班,這不是什麼好習慣。科學飲食的要求之一是“少食多餐、七八分飽”,這不僅是人體生理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更是當今社會快節奏、高強度工作的需要。試想,從頭天晚餐到第二天中餐,空腹時間長達十七、八個小時之久,此時具有很強腐蝕性的胃液勢必消化自身黏膜,形成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更有人出現低血糖暈倒等意外情況。再者,由於餓的時間久,午餐吃的往往較多,吃完飯就上床睡覺,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脂肪儲存肝臟,久而久之,肥胖、脂肪肝乃至血糖升高只是時間問題。

俗話說:人生無常,不如意者常八九。社會複雜,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不順心的事,關鍵是如何掌控“平衡”,有些人遊刃有餘、正確面對與化解,有些人則拿不起、放不下,自尋煩惱,積勞成疾。比如:看到人家有“好事”,他不是為人家高興祝福,而是心生不快、妒火中燒,跟自己過不去。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嚴重損傷身心健康,還會破壞社會和諧氛圍。根據心理學研究,心理疾病可以相互“傳染”,這種消極情緒還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地位低的和弱勢群體就成了這種“傳染病”的最終犧牲品。

大家如能多一些寬容與豁達,多一些支持與理解,人間就會充滿陽光,個人就會擁抱健康。

沒完沒了吃零食

偶爾吃點零食不足為怪,但不少女性朋友或小朋友吃零食成了習慣,有些人還特別喜歡吃甜食。吃飯是為了生存,吃零食則完全是一種心理需要,是一種不良習慣或條件反射,主觀上想借此緩解焦慮情緒,帶來心理愉悅,或想給自己辛苦工作後一點小小“獎勵”。“零食”大多都有“鹹、甜、油、香”的特點,少食無害,多食無益,那種沒完沒了、毫無節制的“零食”習慣,則是營養過剩、多餘脂肪和“贅肉”的源泉,同時又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添加劑”和“推進劑”。

餓著肚子去上班

有些年輕人喜歡不吃早餐去上班,這不是什麼好習慣。科學飲食的要求之一是“少食多餐、七八分飽”,這不僅是人體生理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更是當今社會快節奏、高強度工作的需要。試想,從頭天晚餐到第二天中餐,空腹時間長達十七、八個小時之久,此時具有很強腐蝕性的胃液勢必消化自身黏膜,形成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更有人出現低血糖暈倒等意外情況。再者,由於餓的時間久,午餐吃的往往較多,吃完飯就上床睡覺,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脂肪儲存肝臟,久而久之,肥胖、脂肪肝乃至血糖升高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