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老年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方法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導致現代有很多人得這種老年腦血栓形成, 而老年腦血栓形成無疑給男女雙方的健康都造成的一定的影響。 那麼, 面對這種狀況有哪些跡象可循呢?

一、治療

1、一般治療

安靜臥床;有煩躁症狀者, 應找出原因對症處理。 定期翻身、拍背、吸痰, 注意肢體位置和大小便處理, 防止褥瘡、肺炎、便秘和尿路感染, 同時, 應注意營養和水、電解質的平衡。 如血壓偏低, 可服用呱甲酯(利他林), 每次10mg, 2~3次/d, 或服用咖啡因, 每次20mg, 2~3次/d, 頭應放平或稍低, 並可輸液或輸入膠體物質提高血壓。 如血壓偏高, 一般先降顱內壓觀察,

仍高者再用較緩和的降血壓藥物。 有心動過速、過緩、心衰等功能紊亂應及時處理糾正。 如為風濕、鉤端螺旋體、梅毒等脈管炎, 應分別用抗風濕、青黴素治療。 糖尿病應用胰島素或苯乙雙胍(降糖靈)及飲食控制療法。 患者如昏迷, 則應按昏迷病人常規護理。

2、抗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患者有腦水腫時, 表現為嗜睡、精神萎靡、呃逆、頭痛等。 應首先降低顱內壓, 暫不用血管擴張劑。 常用藥物為20%甘露醇、每次125ml靜脈快速滴注, 1次/6~8h。 此外, 呋塞米、甘油、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亦可根據高顱壓程度及全身情況進行選擇。 嚴重的高顱壓可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起效快、作用強的藥物, 一般高顱壓可選用甘油或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 抗腦水腫治療應從發病後24h開始,

連續5~7天。 應用脫水劑時應注意患者的心臟功能、血壓、血鉀情況。

3、溶栓治療

溶栓療法就是用藥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 使之再通, 從而恢復腦血流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 是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 並越來越多地被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排除了腦出血、腦血管造影證實有血栓形成, 收縮期血壓低於24kPa(180mmHg);呼吸道通暢不需進行氣管切開;無活動性潰瘍、肺結核、嚴重肝病;新近未行過手術;發病時間在6h以內的超早期病人。 常用溶栓藥物如下:

(1)第1代溶栓藥物鏈激酶(SK)和尿激酶(UK)等為非選擇性溶栓藥物。 鏈激酶(SK)是溶血鏈球菌產生的一種激酶, 有抗原性, 不良反應較大, 目前已不推薦使用。 尿激酶(UK)是由人尿或人腎培養物提取的一種蛋白酶,

本身無抗原性, 可直接啟動纖酶原轉化為纖溶酶, 作用較強, 不良反應比較小, 且較安全。 用法是尿激酶(UK)6~20萬U溶於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 0.5~2h滴完。 非選擇性溶栓劑可使纖溶酶很快升高, 迅速耗竭纖維蛋白原, 溶栓效果確切, 但可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狀態, 出血併發症多, 且維持時間較短。

(2)第2代選擇性纖溶藥物, 包括阿替普酶(組織型纖溶酶原啟動劑, t-PA, 基因重組型纖溶酶原啟動劑, rt-PA)、乙醯化纖溶酶原鏈激酶啟動劑複合物(APSAC)、單鏈尿激酶血漿酶原啟動劑(SCUPA)等。

阿替普酶(t-PA, rt-PA)是當前國外應用最廣泛、效果最理想的溶栓劑, 原先是從人類黑色素瘤的組織培養細胞中分離出來的, 現在用基因工程技術由大腸桿菌製造而成。

阿替普酶(t-PA)首先和血栓上的纖維蛋白結合成複合物, 活化纖溶酶原形成纖溶酶進而溶解血栓。 與尿激酶(UK)不同的是, 阿替普酶(t-PA)與血漿中纖維蛋白酶原結合較少, 一般不會引起全身纖溶。 但該藥價格昂貴、半衰期短, 大劑量使用有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且有一定的血管再閉率。 阿替普酶(t-PA)的劑量為0.3~0.8mg/(kg·d)(10~100mg/d), 至血栓溶解後用尿激酶(UK)維持3~5天。 阿替普酶(rt-PA)用量為0.9mg/kg, 最大劑量不超過90mg, 其中10%先由靜脈推注, 餘下的90%靜脈滴注, 1h內滴完。 最近美國FDA已批准阿替普酶(rt-PA)可用於急性腦梗死的治療。

4、擴張血管藥物

腦梗死發作時, 腦血流迴圈障礙往往是可逆的, 如在發病後腦水腫出現前應用擴張血管藥物, 能立即改善局部缺血, 有利於側支迴圈建立,

效果好。 因此, 凡在發病24h內者, 均可應用擴張血管藥物。 48h以後, 梗死區腦組織可因缺血、缺氧、水腫、壞死, 容易導致過度灌流綜合征(luxuryperfusionsyndrome)。 在瞭解局部腦血流量之前, 原則上不用擴張血管藥而應考慮用脫水劑。 發病2周後腦水腫已退, 用擴張血管藥比較安全。 血壓偏低時應慎用。

(1)二氧化碳:腦血管的調節主要是化學調節, 即由呼吸氣體(CO2和O2)以及血液酸鹼度進行調節。 動脈中的CO2分壓增加能顯著地擴張腦血管, 增加腦血流, 而O2的分壓作用恰好相反。 臨床用5%CO2加上85%~90%02的混合氣體吸入, 每天吸入1次, 每次10~15min, 10~15次為1個療程。

(2)罌粟堿:對腦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降低腦血管阻力, 增加腦血流, 其作用強度僅次於CO2。 可用30~60mg口服, 皮下或肌內注射, 1次/4~6h, 或60mg~90mg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內靜滴,

1次/d。

(3)氟桂利嗪(西比靈):氟桂利嗪(西比靈)除了鈣離子拮抗作用外, 還有減輕靜脈收縮和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常用方法是5~10mg/d, 口服。 由於其半衰期長, 每天口服1次即可。 以睡前頓服為宜。 主要不良反應是嗜睡, 其次為乏力, 少見者為頭暈、口幹。

(4)尼莫地平:是一種脂溶性鈣通道阻斷劑, 可通過血腦屏障。 研究結果表明, 尼莫地平能阻斷鈣離子內流, 消除和緩解血管痙攣, 選擇性的擴張腦血管, 保護腦細胞, 是治療腦血栓形成的有效藥物。

常用方法:尼莫地平口服每次40mg, 3~4次/d, 尼莫地平注射液每次12~24mg加入5%葡萄糖鹽水750~1500ml中靜脈滴注, 開始滴注時, 尼莫地平1mg/h, 若病人能耐受, 1h後增至2mg/h, 1次/d, 連用10天后改為口服尼莫地平。 不良反應比較輕微, 口服給藥可有一過性消化道不適、頭暈、嗜睡和皮膚瘙癢等;靜脈給藥可有血壓輕微下降、頭痛、頭暈等。

5、改善微循環

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萬~4萬,是許多脫水葡萄糖分子的集合物。由於分子體積較大,不易滲出血管,所以既可以維持血液滲透壓,又能稀釋血液,減少血黏度和血細胞的聚集,從而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促進側支迴圈和改善病變區域的微循環。低分子右旋糖酐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微血栓形成,並增加血容量,促進利尿。常用劑量:每次10%溶液250~500ml靜滴,1次/d,連用1~2周。間歇一段時期,可重複應用,對有出血傾向或左心衰病人,可引起出血或急性肺水腫,應慎用。

二、預後

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高齡尤其80以上者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病例1/3發生在病後1周內。梗死灶大者易發生腦水腫及腦疝,腦幹受壓,病死率高,預後不良。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少見,但病死率高。意識障礙重者預後差。有合併症者預後差。

腦血栓的遠期預後隨時間的延長累積生存率下降。死亡原因仍以肺部感染占第1位,或死于再次復發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心肌梗死或其他老年病。

人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多的,特別容易出現的就是老年腦血栓形成,那麼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5、改善微循環

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萬~4萬,是許多脫水葡萄糖分子的集合物。由於分子體積較大,不易滲出血管,所以既可以維持血液滲透壓,又能稀釋血液,減少血黏度和血細胞的聚集,從而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促進側支迴圈和改善病變區域的微循環。低分子右旋糖酐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微血栓形成,並增加血容量,促進利尿。常用劑量:每次10%溶液250~500ml靜滴,1次/d,連用1~2周。間歇一段時期,可重複應用,對有出血傾向或左心衰病人,可引起出血或急性肺水腫,應慎用。

二、預後

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高齡尤其80以上者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病例1/3發生在病後1周內。梗死灶大者易發生腦水腫及腦疝,腦幹受壓,病死率高,預後不良。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少見,但病死率高。意識障礙重者預後差。有合併症者預後差。

腦血栓的遠期預後隨時間的延長累積生存率下降。死亡原因仍以肺部感染占第1位,或死于再次復發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心肌梗死或其他老年病。

人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多的,特別容易出現的就是老年腦血栓形成,那麼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