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傳統老中醫 對抗慢性腸炎

慢性腸炎的發病原因可見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和肝氣乘脾、瘀阻腸絡等。 其病位, 本病在脾胃, 與肝腎密切相關。 其病性, 本虛標實,

虛實夾雜。 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 胃腸功能失調為輔, 致氣血逆亂, 臟腑失調, 陰陽不和等病理變化。 清濁不分、混雜而下, 走於大腸泄瀉為其臨床特點。

主要特點

(1)脾胃虛弱:

久病不愈或寒濕之邪困阻中焦, 使脾胃虛弱。 脾為中土, 喜燥惡濕, 主運主升。 胃乃腑髒, 喜潤惡燥、主受納主降。 兩者相輔相成, 一納一運, 燥濕相濟, 共同完成吸收轉運水穀功能。 今脾胃虛弱, 清濁不分, 升降失和, 致氣機逆亂, 致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滯內停, 腸腑混濁而下, 遂成本病。

(2)腎陽虛衰:

腎為先天之本, 又為命門之火髒, 主一身陽氣, 具有溫煦、氣化、推動氣血、臟腑的功能。 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脾陽得不到陽氣的溫煦, 致脾腎陽虛, 陰寒積盛, 胃關不固, 中氣下陷,

運化失司, 久瀉不止, 疼痛纏綿, 致發本病。

病因病機

(1)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房事過度而致脾肝腎功能障礙。 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 胃主受納, 為水穀之海。 肝主疏泄、肝氣條達, 則疏泄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 腎為先天之本,

命門火衰, 不能溫煦脾陽, 而致泄瀉遂成本病。

(2)病機:

①病位:本病在脾胃, 與肝腎關係密切。 ②病性:本虛標實, 虛實夾雜。 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 導致清濁不分, 升降失和, 混雜而下, 並走大腸泄瀉為標。 ③病勢:本病的發生是以先天之氣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和, 氣機升降逆亂為主, 漸及它髒, 臟腑失調。 以泄瀉、腹痛、腸鳴為臨床特點。 ④發病: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腎陽不足、肝失疏泄, 致消化、吸收發生障礙而致泄瀉。 病情反復發作, 時輕時重, 纏綿難愈, 病程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