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脛腓骨骨折

概述
脛腓骨骨折是四肢最常見的骨折之一, 約占10~15%。 兒童有時也可見脛腓骨的“青枝骨折”。 長跑運動員也可見到腓骨的“疲勞性骨折”。

病因
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衝撞、打擊致傷, 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 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 易造成開放性骨折。 有時皮膚雖未破, 但挫傷嚴重, 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 致骨外露, 感染而成骨髓炎。 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 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 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症狀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

一般診斷都不困難, 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元的骨斷端。 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併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 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 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紮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患, 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 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 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 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 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檢查
X線檢查可確定骨折的類型和移位元情況, 在攝片的同時應注意膝、踝關節有否骨折的體征。

治療
(一)手法復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後, 兩個助手分別在膝部和踝部作牽引與反牽引, 術者兩手在骨折端根據透視下移位元的方向, 推壓擠捏骨斷端整複, 復位後可用小夾板或長腿石膏固定。
(二)骨牽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脛腓骨折, 因骨斷端很不穩定, 復位後不易維持良好對位, 以及肌折部有傷口, 皮膚擦傷和肢體嚴重腫脹, 必須密切觀察肢體的病例, 不能立即以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 最好用跟骨持續牽引。
(三)骨外穿針固定法。
(四)切開復位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