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馬雅舒攜兒女出行,兒子大哭,女兒踢腿不耐煩,兒女同時鬧,為她的處理方式點贊!

馬雅舒攜兒女出行, 兒子大哭, 女兒踢腿不耐煩, 兒女同時鬧, 為她的處理方式點贊!

日前, 馬雅舒帶著一雙混血兒女亮相, 緊摟情緒不佳的小兒子在懷裡,

女兒似乎也不高興, 皺眉發呆還踢腿有些不耐煩。

雖然小兒子獲得媽媽呵護, 還是崩潰大哭, 小汽車玩具也沒能吸引住他, 馬雅舒不停撫摸兒子的頭進行安撫, 也很是無奈。  

馬雅舒耐心哄兒子, 馬雅舒女兒看起來也不開心。

雖然兒女同時鬧情緒, 但是馬雅舒一直不急不燥, 耐心十足, 為她的處理方式點贊, 孩子鬧情緒時, 媽媽最好的處理方式, 其實就是穩住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孩子也同樣。 孩子因為缺乏自製力, 所以他們鬧情緒的時刻非常多, 也讓父母感覺非常勞累。 當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 很多父母容易踩中這六大雷區, 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 看看以下解決方法, 學會處理孩子的情緒,

做積極智慧的父母!

 父母不合理的做法

1、以暴制暴

“再鬧, 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 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哭, 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 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 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 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你這個壞孩子, 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 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4、流於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 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 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5、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 無法保持冷靜, 反而回以憤怒, 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 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6、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 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 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 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 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父母合理的做法

可是, 如果避免了這六大教育雷區, 爸爸媽媽又該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呢?在此提供三個步驟給爸爸媽媽:

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 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

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 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同理孩子的情緒, 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 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 對父母予取予求。 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 並厘清原因

接下來, 父母要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 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 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 一定很難過, 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 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 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 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 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

才能對症下藥。

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 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 引導他調整認知, 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 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 你覺得很生氣。 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 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好不好?”

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是情商問題。 有教育專家曾說過, “EQ教育不是特效藥, 而是漢方藥”。 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 説明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 一旦開始, 就會漸入佳境。 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 運用技巧和練習, 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 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爸爸媽媽們不妨把這三個步驟告訴身邊的父母,

不要再踩雷區, 傷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