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案例:大學新生心理抑鬱和焦慮

九月, 又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校園。 對這些新生來說, 上大學意味著人生又開始了新歷程, 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種原因產生了心理問題, 輸在了起跑線上。 近日對某醫科大學部分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狀況與行為調查, 得出的結論並不妙:這些學生中較多地存在著抑鬱和焦慮心理。

此次調查共隨機抽取了1~4年級在校生共1358名, 其中男生917名, 女生441名。 1358人中檢出心理抑鬱者165人, 檢出率12.2%;檢出焦慮者40人, 檢出率2.9%。 心理環境:成就感降溫, 興奮期消退。

經過“黑色七月”的拼搏, 新生們筋疲力盡, 但又意氣風發地跨進了大學校門。

隨著時間的推移, 他們漸漸感到大學校園並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王國:學習緊張、生活枯燥、親人遠離、人際關係緊張。

考上大學後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漸漸降溫, 也開始迷茫和恍惚: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園?很多人因此會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我怎麼辦?我何去何從?如果從時間上劃分的話, 大一的第一學期, 是喜悅和興奮, 第二學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 隨之而來的是抑鬱和焦慮, 大三, 很多學生開始適應大學生活, 抑鬱和焦慮心理發生率開始下降。 到了大四, 很多學生對大學生活已經適應, 變得遊刃有餘了, 抑鬱和焦慮發生率繼續下降, 一直降到穀底。 學習環境:外。 在壓力減輕, 內在壓力加重。

在很多地方, 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 學習成績普遍比其他同學要好。 但不可否認, 在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下, 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 沒有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對知識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 有的甚至厭學。 在高考那近乎殘酷的拼搏後, 很多人有一種枯竭感, 他們極想放鬆自己。 到了大學後, 由於教學方法的改變, 沒有了中學時的耳提面命, 一般不再需要挑燈夜戰, 外在的壓力陡然減輕, 很多人便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 學習成績一滑再滑。 據統計, 在某校1998~1999學年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中, 大一810名學生中竟有970人次參加補考, 平均每個學生有1.2門課程不及格。 看到一門門功課掛起了“紅燈”, 很多學生開始感到了壓力,

焦慮和抑鬱心理隨之而生。 於是, 大二時抑鬱和焦慮心理加重。 此後, 大部分學生重新勤奮和發憤, 學習成績開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