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什麼症狀?怎麼判斷呢?
問題 【頭痛】 【歸檔】 09年06月27日

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什麼症狀?怎麼判斷呢?

問題描述 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什麼症狀?怎麼判斷呢?
網友回答
2009年06月27日 17:16

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通過人虱為媒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冬春季多見。潛伏期 5~21 天,一般為10~14 天。少數患者可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症狀。症狀體征:編輯本段 回目錄1.潛伏期 5~21 天,一般為10~14 天。少數患者可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症狀。 2.臨床分型 (1)典型斑疹傷寒: ①侵襲期:突然高熱、常伴有寒戰。體溫於1~2 天內達39~40℃或更高,多呈稽留熱,少數有波動。伴嚴重的毒血症症狀,劇烈頭痛、煩躁、失眠、耳鳴、聽力減退,周身不適,肌肉酸痛,以腰、腿部尤其是腓…[顯示] 1.潛伏期 5~21 天,一般為10~14 天。少數患者可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症狀。 2.臨床分型 (1)典型斑疹傷寒: ①侵襲期:突然高熱、常伴有寒戰。體溫於1~2 天內達39~40℃或更高,多呈稽留熱,少數有波動。伴嚴重的毒血症症狀,劇烈頭痛、煩躁、失眠、耳鳴、聽力減退,周身不適,肌肉酸痛,以腰、腿部尤其是腓腸肌疼痛明顯。面赤、頸及上胸部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呈酒醉貌。亦可有咳嗽、呼吸和脈搏加快,食欲減退,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②發疹期:皮疹為本病重要特徵,見於90%以上的病例。發病後3~5 天開始出現,先見於軀幹,很快蔓延至四肢,數小時至1 天內遍及全身,重者手掌、足底均可見到,但面部少見。形態不一,邊緣不整,大小不等,初起常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壓之退色,直徑1~5mm,多為孤立,少有融合,一般在出疹3~4天時皮疹最盛,此時多轉為暗紅色或出血性,壓之不退色。約持續7 天左右,消退後常留有色素沉著或有脫屑。隨皮疹的出現中毒症狀加重,體溫繼續升高可達40~41℃,多呈稽留熱型,亦有弛張熱或不規則熱型。神經系統症狀明顯,頭痛加劇,表現震顫及無意識動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錯亂,亦可有腦膜刺激征。循環系統可有脈搏加速、心音低鈍、心律不齊甚至出現奔馬律,嚴重者血壓下降乃至休克。此外常見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及消化系統症狀。可有腎功能減退。脾臟多輕度腫大,部分病例有肝大,偶見黃疸。 ③恢復期:高熱一般持續12~16 天,多在病程半月左右開始退熱,經2~4天體溫降至正常,少數病例體溫可驟降至正常,隨之症狀改善,飲食增加,體力逐漸恢復。整個病程約2~3 周。極重者精神症狀、耳聾、手顫等常持續較長時間才恢復。 (2)輕型斑疹傷寒:近年來國內散發的流行性斑疹傷寒多屬輕型。其特點: ①病程短,一般為7~14 天;②熱度低,體溫多在39℃左右,呈弛張熱型;③毒血症症狀較輕,但頭痛、全身酸痛及腓腸肌痛等症狀仍較明顯;④皮疹少,以充血性為主,1~2 天即消退或不出皮疹;⑤神經系統症狀和肝、脾大少見。 (3)復發型斑疹傷寒(recrudescent typhus):又稱Brill-Zinsser 病。臨床特點為散發,無季節性,大年齡組發病率明顯增高。病程短,常為7~11 天;病情輕,熱度低,多在39℃左右,呈不規則熱型;皮疹少而輕或無皮疹。外斐反應OX19。常為陰性或低效價,如復發距首次發病時間10 年以上可陽性。間接免疫螢光抗體檢測早期可見IgG 抗體效價升高。[隱藏]診斷檢查:編輯本段 回目錄診斷:應注意以下幾點: 1.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流行情況,好發季節,疫區旅居史與帶虱者接觸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2.臨床表現 發熱及熱程特點,發疹日期,皮疹特徵以及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等有助診斷。 3.實驗室檢查 血象特點,外斐反應陽性,尤其是恢復期血清效價較早期有4…[顯示] 診斷:應注意以下幾點: 1.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流行情況,好發季節,疫區旅居史與帶虱者接觸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2.臨床表現 發熱及熱程特點,發疹日期,皮疹特徵以及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等有助診斷。 3.實驗室檢查 血象特點,外斐反應陽性,尤其是恢復期血清效價較早期有4 倍以上增長有診斷價值,但不能分型。有條件可作普氏立克次體凝集反應,補體結合試驗以及免疫螢光間接染色法檢測特異性抗體進行型別的鑒定。動物接種得陽性結果尤有診斷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範圍內,少數患者低於5×109/L,約1/4 患者可超過1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偏高,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可見血小板減少。 2.尿液 蛋白尿較常見,如併發腎炎可見紅、白細胞及顆粒管型等,偶見尿膽紅素陽性。 3.血清學檢查 ①變形桿菌凝集試驗:又稱外-斐反應。用變形桿菌OX19 作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試驗,效價1∶160 以上對診斷有參考價值,隨病程逐漸升高則意義更大。陽性反應可自5~24 病日出現,多數在病程2~3 周效價可達1∶320 或1∶640以上。經數周至3 個月後可轉為陰性。少數患者始終不出現陽性反應。②補體結合試驗:以普氏立克次體與患者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效價1∶40 以上為陽性,5~8 病日即可有64%陽性,12~16 病日抗體滴度達高峰,特異性強,可與鼠型斑疹傷寒相鑒別。此抗體在感染後可持續很長時間,故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③凝集反應:以普氏立克次體為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試驗,陽性率高,特異性強,在普氏與莫氏立克次體之間雖有交叉反應,但同種間的血清反應則有較高的凝集價。本反應陽性出現早,5 病日陽性率可達85%,其消失早於補體結合試驗。④間接血凝試驗: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抗原經乙醚、加熱及堿處理提取“紅細胞致敏物質”,可致敏綿羊血紅細胞或人“O”型血紅細胞,與患者血清發生凝集反應。這種血凝抗體在發病第2 周出現,並可在病癒後持續存在較長時間。此反應僅能與其他群立克次體感染相鑒別,而不能鑒別流行性與地方性斑疹傷寒。⑤微量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用雞胚卵黃囊或細胞培養的立克次體濃縮懸液作為抗原,用微量間接免疫螢光技術檢測抗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鑒別流行性與地方性斑疹傷寒。⑥DNA 探針雜交與PCR(聚合酶鏈反應)基因擴增技術聯合,檢測患者血中立克次體DNA,用於斑疹傷寒的早期診斷,其特點快速、靈敏、簡便、特異。 4.病原體分離 取5 病日前尚未用抗生素患者的血3~5ml 注入雄性豚鼠腹腔,經7~10 天豚鼠發熱,取其睾丸鞘膜或腹膜做刮片檢查或取腦、腎上腺、脾等組織做塗片染色後鏡檢可於細胞質內找到大量的立克次體。另外,可用病人血或接種後發熱豚鼠的心血、腦、脾組織懸液大劑量接種於7 日齡的雞胚卵黃囊,數日後塗片可見到大量立克次體。 5.其他 少數有腦膜刺激征患者,腦脊液檢查,顱內壓偏高,外觀透明,蛋白稍高,單核細胞增多,糖一般正常。部分患者有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可有尿膽紅素陽性。 其他輔助檢查:心電圖可顯示低電壓,ST-T 改變等。胸部X 線檢查常見肺部間質感染徵象。[隱藏]治療方案:編輯本段 回目錄1.一般治療 患者入院後先更衣、滅虱、臥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膚清潔。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併發症。供給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補充大量的維生素B、C 及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 2.病原治療 氯黴素、四環素族藥物對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藥後十餘小時症狀開始減輕,2~3 天內完全退熱。氯黴素1.5~2g/d,分3~4 次口服,退熱後用量酌減,繼續服3 天,或延長至5~…[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