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性健康小兒erlacherblount
問題 【過敏】 【歸檔】 14年11月10日

小兒erlacherblount

問題描述 小兒弓形腿綜合征 是什麼病,小兒erlacher blount是怎麼引起的?這是一種什麼病,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麼?最好說的具體點,謝謝!
網友回答
2014年11月10日 13:09

弓形腿綜合征即脛骨畸形-骨軟骨病,又稱Blount-Barber綜合征、Blount脛骨綜合征、Blount病,Erlacher-Blount綜合征、脛骨內髁無菌性壞死、脛骨內翻-脛骨畸形性骨軟骨病,內側或外側性骨軟骨病,非佝僂病性弓形腿,脛內翻綜合征等。是脛骨近端內側骺板受負重壓力而破壞了正常生長,導致脛骨近側幹骺端向內側彎曲,本病並無缺血性壞死改變。本病有2種類型,即嬰兒型和少年型。嬰兒型的畸形在生後數年內出現,雙側者居多。少年型多在8~13歲時才出現畸形,多為單側。

2014年11月10日 13:09

本病徵為骨軟骨炎或骨骺炎,病因未明,可能與外傷、過敏有關,包括結核、梅毒所致者在內,有骺軟骨生長缺陷,鄰近脛骨骺部內側或外側部骨化延遲。目前認為該病屬於骨骺局部發育不良,骺板內側部分生長緩慢而外側部分持續正常生長,從而導致進行性內翻成角畸形,骺板的內側部分提前閉合,其病理改變與股骨頭骨骺滑脫非常相似,並可同時存在,病理所見於嘴狀突起物中,骨骺下有膜狀軟骨島,細胞呈不規則分佈而不呈圓柱形。嬰兒型脛內翻在早期與生理性膝內翻並無差別,二者均為過早負重所致,過早負重使骺板受到更大的切應力,從而破壞內側骺板及骨的正常生長,肥胖可加重這種破壞,骺板與相鄰的骨骺及幹骺端受壓後可產生繼發性骨軟骨病。少年型脛內翻不是嬰兒型脛內翻的延續,前者在兒童期可無生理性膝內翻,而後者進展到少年期病變更重,呈骨骺生長停滯,而非發育不良。幼兒型者用保守療法漸行矯正,如嚴重畸形則須骨科手術糾正。青少年型常需骨科手術矯治。1.嬰兒型生後4年為本症的發展階段,此後畸形進展緩慢或數年內保持原狀。從9歲起到發育成熟這段期間,凡未治療的病例,畸形逐漸加重。治療方法取決於畸形的程度和患兒的年齡。2~3歲X線片有Ⅰ~Ⅱ期改變者,可使用膝踝足支具,也可用高幫靴加縱弓支援,楔形墊高外側鞋底7.5px,對內翻畸形及脛骨近端內側生長紊亂有肯定的療效。一般需佩帶1~2年,直至X線片上骨性改變完全恢復。單側發病者其療效遠比雙側發病者好。如畸形有所糾正,則繼續用保守治療。但連續X線照片發現畸形有發展,則應考慮手術矯正。年齡超過3歲或X線片呈Ⅲ期改變者不適宜支具治療。手術治療旨在矯正下肢異常負重力線,從而為脛骨近端內側恢復生長潛力創造條件。4歲前手術效果好。對大齡兒或病變在Ⅲ期以上者,還需糾正脛骨近端內側骺板或關節面的骨性變化。脛腓骨截骨後,外翻矯形要充分,外移下肢力軸使之通過膝關節中心。術後需定期複查X線片,畸形復發可能系內側骺板生長緩慢或有骨橋約束,可分別行脛骨近端外側鋦釘生長阻滯及骨橋切除術。嚴重內翻畸形者,往往有脛骨平臺內側部分塌陷,韌帶鬆弛和繼發性股骨遠端外翻成角。治療包括脛骨平臺內側部分截骨抬高,脛骨外翻截骨,股骨內翻截骨及脛骨外側骺阻滯等。2.少年型治療目標是重建下肢正常的解剖軸和負重線,單側畸形者要同時糾正下肢不等長。對這種患兒,治療以截骨矯形為主,如骨骼仍處於生長階段,除做脛骨截骨術之外,還應附加脛骨近端骺板外側部分和腓骨上端骺板的骺融合術。如日後患肢有明顯發育落後,還可再做健側脛腓近端骺板融合術。開口的楔形切骨,當中充填髂骨塊,可稍過度矯正,也可增加患肢的長度。如生長不對稱致畸形復發,可再次手術矯正之。後者的優點是可避免健側下肢骺融合術。對延誤診斷,骺板內側已經過早融合的患兒,膝關節外側韌帶定有明顯鬆弛,脛骨上端的內髁也會明顯傾斜。首先植骨墊高脛骨內髁,隨後再做脛骨截骨術和脛骨上外側骺板和腓骨上端骺板融合術。截骨後,即可以採用立刻矯形內固定,也可通過單臂或環形外固定器來逐漸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