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利尿劑雙克長期服用副作用.尿酸偏高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
問題 【內科】 【歸檔】 14年07月25日

利尿劑雙克長期服用副作用.尿酸偏高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

問題描述 利尿劑雙克長期服用副作用.尿酸偏高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三年病史:血壓125/95
網友回答
2014年07月25日 12:47

藥理毒理】 (1)對水、電解質排泄的影響。 ①利尿作用,尿鈉、鉀、氯、磷和鎂等離子排泄增加,而對尿鈣排泄減少。本類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抑制遠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較輕)對氯化鈉的重吸收,從而增加遠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換,K+分泌增多。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瞭。本類藥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釋其對近端小管的作用。本類藥還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減少腎小管對脂肪酸的攝取和線粒體氧耗,從而抑制腎小管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 ②降壓作用。除利尿排鈉作用外,可能還有腎外作用機制參與降壓,可能是增加胃腸道對Na+的排泄。 (2)對腎血流動力學和腎小球濾過功能的影響。由於腎小管對水、Na+重吸收減少,腎小管內壓力升高,以及流經遠曲小管的水和Na+增多,刺激緻密斑通過管-球反射,使腎內腎素、血管緊張素分泌增加,引起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下降,腎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動脈收縮,腎小球濾過率也下降。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以及對亨氏袢無作用,是本類藥物利尿作用遠不如袢利尿藥的主要原因。

2014年07月25日 12:47

【適應症】 1.水腫性疾病 排泄體內過多的鈉和水,減少細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腫。常見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症、急慢性腎炎水腫、慢性腎功能衰竭早期、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雌激素治療所致的鈉、水瀦留。 2.高血壓 可單獨或與其他降壓藥聯合應用,主要用於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3.中樞性或腎性尿崩症。 4.腎石症 主要用於預防含鈣鹽成分形成的結石。 【用法與用量】 1.成人常用量 口服。 ①治療水腫性疾病,每次25~50mg,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或每週連服3~5日。 ②治療高血壓,每日25~100mg,分1~2次服用,並按降壓效果調整劑量。 2.小兒常用量 口服。每日按體重1~2mg/kg或按體表面積30~60mg/m2,分1~2次服用,並按療效調整劑量。小於6個月的嬰兒劑量可達每日3mg/kg。 【不良反應】 大多不良反應與劑量和療程有關。 (1)水、電解質紊亂所致的副作用較為常見。低鉀血症較易發生與噻嗪類利尿藥排鉀作用有關,長期缺鉀可損傷腎小管,嚴重失鉀可引起腎小管上皮的空泡變化,以及引起嚴重快速性心率失常等異位心率。低氯性堿中毒或低氯、低鉀性堿中毒,噻嗪類特別是氫氯噻嗪常明顯增加氯化物的排泄。此外低鈉血症亦不罕見,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加重腎損害。脫水造成血容量和腎血流量減少亦可引起腎小球慮過率降低。上述水、電解質紊亂的臨床常見反應有口幹、煩渴、肌肉痙攣、噁心、嘔吐和極度疲乏無力等。 (2)高糖血症。本藥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此可能與抑制胰島素釋放有關。 (3)高尿酸血症。干擾腎小管排泄尿酸,少數可誘發痛風發作。由於通常無關節疼痛,故高尿酸血症易被忽視。 (4)過敏反應,如皮疹、蕁麻疹等,但較為少見。 (6)血白細胞減少或缺乏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亦少見。 (6)其他,如膽囊炎、胰腺炎、性功能減退、光敏感、色覺障礙等,但較罕見。 【注意事項】 (1)交叉過敏:與磺胺類藥物、呋塞米、布美他尼、碳酸酐酶抑制劑有交叉反應 (2)對診斷的干擾:可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血膽紅素、血鈣、血尿酸、血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血鎂、鉀、鈉及尿鈣降低。 (3)下列情況慎用: ①無尿或嚴重腎功能減退者,因本類藥效果差,應用大劑量時可致藥物蓄積,毒性增加; ②糖尿病; ③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風病史者; ④嚴重肝功能損害者,水、電解質紊亂可誘發肝昏迷; ⑤高鈣血症;⑥低鈉血症; ⑦紅斑狼瘡,可加重病情或誘發活動; ⑧胰腺炎; ⑨交感神經切除者(降壓作用加強); ⑩有黃疸的嬰兒。 (4)隨訪檢查:①血電解質;②血糖;③血尿酸;④血肌酶,尿素氮;⑤血壓。 (6)應從最小有效劑量開始用藥,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減少反射性腎素和醛固酮分泌。 (6)有低鉀血症傾向的患者,應酌情補鉀或與保鉀利尿藥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