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頸怎麼辦
斜頸可分為先天性肌性斜頸和先天性骨性斜頸。前者是由於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引起的頭頸歪斜的先天性頸部畸形,相當多見;後者是因頸椎骨質發育畸形所致的斜頸,較少見。
斜頸是指以頭向患側斜、前傾及面部變形為特點。少數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頸,視力障礙的代償姿勢性及頸部肌麻痹導致的神經性斜頸外,一般指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肌性斜頸。多數學者認為,斜頸與損傷有關,如臀位產和胎位不正,頸部胸鎖乳突肌受壓,血管受壓缺血,患側胸鎖乳突肌的動脈管腔均栓塞不通,而致肌肉發育不良,或肌肉出現水腫、炎症使肌細胞退化,產生纖維變性,最終為結締組織所代替,而造成攣縮。斜頸患兒常併發畸形足、髖關節脫位等,故有先天性因素說法。斜頸如不及時治療,隨年歲增長,則畸形更明顯。
病因 【病因學】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瞭。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子宮內壓力異常或胚兒胎位不正是產生先天性肌性斜頸的主要原因。胎兒在宮內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宮壁壓力可使一側頸部受壓,胸鎖乳突肌內局部血運循礙,致使該肌發生缺血性纖維變性引起斜頸,也有學者認為是胸鎖乳突肌營養血管栓塞,導致肌纖維變性而形成斜頸。 難產及使用產鉗是引起肌性斜頸的原因之一。因為此症多發生於臀位生產者,但對胸鎖乳突肌局部腫塊進行檢查並未發現有陳舊性出血痕跡,因此此觀點未得到最後證實。 此症有1/5的患兒有明確的家族史,故認為其的發生同遺傳有關,且此類患兒常合併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病理改變】 胸鎖乳突肌內腫塊主要為條索狀纖維化肌肉組織,大體標本外觀類似較軟的纖維疤痕,切面呈白色,鏡下觀察見其由緻密的纖維組織組成,肌肉組織減少,橫紋減少,嚴重者肌肉組織消失,出現較多的疤痕組織。但肌肉內無出血。 可根據肌肉及纖維組織所呈比例分為三種病理類型: 1.肌肉型:以肌肉組織為主,僅含少量纖維變性的肌肉組織或纖維組織。 2.混合型:含肌肉組織和纖維組織。 3.纖維型:以纖維組織主為,含少量的肌肉或變性的肌肉組織。 此分型對臨床療效的判定有一定指導意義,一般情況下肌肉型療效較好纖維型療效較差。
症狀 斜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斜頸畸形 嬰兒出生後其母親可發現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面部向健側旋轉,下頜指向健側肩部。2~3周後斜頸畸形更加明顯。將頭轉向健側明顯受限,症狀較輕者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此症狀隨著患兒的生長發育日益加重。 2頸部腫塊 一般在出生後或出生後2周內可觸及頸部腫塊,位於胸鎖乳突肌中下段,以發生於右側者多見。此腫塊呈梭形,無壓痛,一般在1~2個月後達到最大,之後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此類患兒中有一部分可發生腫塊不消失並產生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引起斜頸畸形。 3顏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頸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療,2歲後即會出現顏面部畸形。主要表現為面部不對稱,雙側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不對稱,患側距離縮短,健側增長。患側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雙眼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出現視力減退。健側顏面部圓而飽滿,患側則窄而平。頸椎可發生代償性側凸畸形。此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現不對稱性改變。 除上述主要表現外,本症尚可合併先天性髖臼脫位及頸椎其他畸形。
檢查1、超聲檢查:尤其對於小兒的先天性肌性斜頸,超聲檢查能夠準確地與頸部其他疾病鑒別,如頸部囊性淋巴管瘤、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尤其就診時腫塊已消失者,超聲檢查更為重要。2、X線檢查:有利於鑒別不同原因造成的斜頸,如枕頸部畸形所致的骨性斜頸和自發性寰椎旋轉性半脫位引起的斜頸一般不會產生胸鎖乳突肌的攣縮和腫塊,後者多有輕微外傷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對於上述檢查方法都難以確診的病例,可進行CT檢查,能夠提供較為清晰的圖像,有利於診斷,排除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