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梅童魚和小黃魚的區別

梅童魚和小黃魚是兩種不同的魚類,兩者的營養價值也是不同的,我們應該要根據自己的口味去選擇魚類。小黃魚是體型偏小的,而且顏色都是呈現黃色的,同時小黃魚是生活在淡水的區域中,梅童魚是生活在近海里面的,兩者只是外形一樣,但是小黃魚的營養價值比梅童魚高,而且魚刺是比較少的。

梅童魚和小黃魚的區別

小黃魚又被稱為黃花魚、小黃花、小春魚,它除了和梅童魚外形很像,和大黃魚也蠻像“孿生兄弟”,但小黃魚永遠都不會長大成為大黃魚,因為兩種魚不是同一個品種。除了以上這些俗稱,小黃魚還有個和梅童魚很對立的俗稱:大眼。

正常大小的小黃魚,要比梅童魚大一些,體長約20厘米,體重200——300克,側扁,體背灰褐色,腹部金黃色,尾柄長為其高的2倍。口寬而傾斜,上下頜略相等。頭及身體被櫛鱗,鱗較大,背鰭及臀鰭鰭條膜上有2/3以上被小圓鱗。臀鰭鰭條少于10個。

梅童魚又俗稱大頭、細眼,顧名思義,它的頭大而圓鈍,眼睛卻較小,而且無眼瞼。不過因為梅童魚體長一般在9——14厘米,體重也只有16——50克,它的大頭就沒那么明顯了。

梅童魚體長形,側扁,尾柄細長;體上部呈灰褐色,下部腹側艷黃色,背鰭棘部邊緣及尾鰭末端黑色。口大而斜 ,口角達于眼的后緣。全身被鱗,鱗易脫落。側線發達。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間有一凹刻,將背鰭分成兩部分,棘部由8根鰭棘組成,似三角形,基底短,鰭條部似長方形,基底長;臀鰭具2棘;尾鰭楔形。

梅童魚棲息于近海、河口和港灣的泥或沙泥底質水域,不作長距離洄游,為溫水性魚類。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黃海、東海數量較多。常用流刺網漁具捕撈,底拖網漁具可兼捕。梅童魚和小黃魚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梅童魚的做法

1、梅童魚洗凈,去鱗、腸、腮等,再次沖洗干凈,控凈水

2、姜和蔥白部分切絲,放在魚身上,將料酒均勻地灑在魚身上

3、蒸鍋燒開,將魚放在鍋里,蓋蓋大火蒸8、9分鐘左右

4、去掉蔥姜和盤子里的腥水,把去蔥末蒜末干辣椒放在魚身上,澆上蒸魚豉油

5、一大勺油燒至八九成熱,澆在魚肉上

梅童魚功效

梅童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各種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因此,常吃梅童魚能有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梅童魚肉中除含有豐富的鉀、鎂、磷等常量元素外,微量元素鐵、硒含量也很高,尤其是硒。科學研究證明,硒缺乏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常吃梅童魚能有效防止以上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還有,梅童魚肉蛋白質中谷氨酸含量高,谷氨酸在人體代謝中具有重要意義,為腦組織生化代謝中的首要氨基酸,參與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合成,在大腦、肌肉、肝臟等組織中發揮解毒的作用。

食用注意與禁忌人群

凡有皮膚瘙癢及痛風病患者慎食梅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