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驚!8種心理誤區影響安全用藥

自我心理

有些老年人是老病號,認為對自己的病情比較瞭解,於是就經常不按醫囑用藥或病情稍好就停藥。例如:有些高血壓病人在血壓剛達到正常後就減藥或停藥,而高血壓病一旦確診則應終身服藥,隨意停藥易引起病情惡化或加快病情進展。臨床上很多藥物是不能隨便減量或突然停服的。再如,有些人咳嗽較重,便把一瓶咳嗽糖漿一天服完,這樣做輕則會引起不良反應,重則可致突然死亡;有些患感染性疾病的老人用了抗生素後病情剛剛緩解,就把藥停了,結果不是造成病情復發就是產生耐藥性。

偏信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一聽到別人說哪種藥好,自己就要用。殊不知,症狀相似的病的種類很多,比如同是偏癱患者,有的是由腦出血引起的,也有的是由腦缺血引起的,治療方案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有一個輕重緩急及病程長短的問題。再說,人與人還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是不盡一致的。例如,同是冠心病患者,有的用通心絡好,有的用丹參滴丸好,而有的則用地奧心血康好,要因人而異。

求貴心理

部分患者認為貴藥就是好藥,因此用藥先看藥價,其實藥品價格的高低,主要與它的原材料有關,原材料稀少,採集艱難,或工序複雜,藥價便高,反之則便宜。藥品價格和療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過幾分錢,但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命良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症下藥是關鍵。

求新心理

有些患者認為新藥比老藥好,因此願用新藥而不願用老藥,其實有些老藥用了數十年經久不衰,而一些新藥卻因療效不確切、毒副作用大而曇花一現;還有些患者崇拜進口藥品,認為進口藥療效比國產藥好。其實一些進口藥不僅價格高,而且並不適合我國患者,如用吐根堿注射液治療耐藥菌感染性疾病,對白種人的心臟毒性較小,但對我國患者卻易致心臟意外。

求偏心理

一些患慢性病、疑難病的人,由於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對症,便貿然使用。偏方在治某個病時也許會有一事實上效果,但它畢竟只停留於感性認識,而未昇華到理性認識,使用者多是知其療效而不知為何有效,更缺乏對其副作用或毒性的瞭解。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規醫生應用,方法不統一,也可因用法不當釀成大禍,更有那江湖遊醫用此作為招搖撞騙、謀取病人錢財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誤己害人。

求補心理

有些老年人認為補藥是萬能的,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實際上,補藥只適用于虛證患者,且有種類之分,實證用補藥就如火上澆油。例如:有的人過多服用人參會出現過度興奮、煩躁、失眠、咽幹喉痛等症;而原來患有高血壓的人服用人參後會血壓驟升,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後果。有的人還將維生素當補藥,殊不知,維生素隨意多用可以引起中毒。總之,不辨證論治,亂吃補藥,有弊無利。

求中心理

有些人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所以患病後只看中醫。但“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濫用會引起中毒,甚至也會危及生命。如服用六神丸過多,會出現流涎、噁心、嘔吐、腹瀉、頭痛等症狀,附子、草烏可引起心律不齊,甚至心臟停搏。少數中藥的毒性還很大,比如川烏、南星等,用之不當可引起嚴重後果。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即使服用正常劑量時,也有可能引起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耐藥性或藥物依賴性,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求多心理

有些患者認為“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用藥不過如此。其實藥物之間存在著配伍禁忌,用藥不當會產生耐藥性、過敏反應等,甚至加重臟器負擔,反而不利於病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