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介子推寒食節

清明寒食,我國傳統民族節日,在夏歷冬至節氣后105日,清明時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嚴禁吸煙火,只吃冷飲。并在后人的發展趨勢中慢慢提升了掃墓、踏春、蕩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習慣,清明寒食前后左右連綿兩千余年,曾被稱作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清明寒食是漢人傳統民族節日中唯一以飲食搭配風俗習慣來取名的傳統節日。

清明寒食發源,據歷史文獻記述: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避開禍亂而逃亡他國長達十九年,重臣介子推自始至終追隨著上下、不棄不離;乃至“割股啖君”。重耳奮發圖強,變成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追求利祿,與媽媽隱居綿山,晉文公以便迫其下山相遇而一聲令下放火燒山,介子推果斷不下山、最后被火焚而死。晉文公念及賢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一聲令下在介子推死難之日嚴禁吸煙寒食,以寄追思,這就是“清明寒食”的來歷。

明末清初湯若望農歷歷法改革創新之前,清明時節定在清明寒食兩天以后;湯氏改革創新后,清明寒食定在清明時節以前一日。當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承襲湯氏,因而清明寒食就在清明時節前一日。

從春秋戰國時期迄今,清明寒食現有2600很多年的歷史時間,小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清明寒食列入清明節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飲、祭拜、踏春等風俗習慣也一直廣為流傳出來并為全國各地所接納。隨著著時光的消逝,清明寒食靜靜的融進了清明時節,寒食所意味著的大家對忠實、廉潔自律、政治清明的贊譽,是上千年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