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美食節目裡的營養誤區

時下, 美食節目成了人們學做菜的途徑之一。

如今, 很多人的廚藝不是來自于媽媽的手手相傳, 而是通過各種途徑“自學成才”。 其中一個就是“形式直觀, 便於學習”的美食節目。 但在某些美食節目中存在一些營養誤區,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先炸後炒, 用油量大。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 節目裡的烹飪師從不吝嗇使用油, 不僅炒菜時用很多油, 做菜前還要先進行油炸, 比如紅燒排骨、地三鮮、糖醋小排等。

隱患:肉類先炸後炒會大大增加食物的熱量, 破壞營養, 甚至產生致癌物質;水產品過油, 歐米伽3脂肪酸會受熱破壞;蔬菜過油後維生素也會大量流失。

另外, 油炸時用油量一般在半鍋以上, 而這些油經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 如果再用來炒菜, 致癌物會急劇增加。

建議:儘量少模仿帶有過油工藝的美食節目, 或者用水滑法代替油炸, 即把上漿後的肉類原料, 分散放入沸水鍋內焯一下, 再進行烹調。 每天食用油的量要限制在25克以下, 其量大約相當於白瓷湯勺3勺。

加鹽隨意, 過多使用含鹽調料。 俗話說:好廚子一把鹽。 很多烹飪師往往靠自己的感覺加鹽, 並且每次都是一小勺。 味精、雞精、豆瓣醬、醬油、辣醬等帶鹽調味品也是烹飪師的好幫手。 不止鹽, 做菜加大量糖在美食節目裡也很常見。

隱患:眾所周知,

吃鹽多是健康的大敵。 膳食指南中推薦的每天吃6克鹽, 不僅包括食鹽, 還包括各種調料中的鹽。 而甜味往往有緩和鹹味的作用, 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更多的鹽。

建議:烹調時要嚴格控制放鹽量, 每人每天吃的量(6克)相當於一小啤酒瓶蓋。 用了醬油等含鹽的調料, 就要減少鹽的使用量。

和麵時加小蘇打。 烹飪師往往會這樣告訴觀眾, 製作麵食加堿, 可以讓其更加柔軟、可口。

隱患:這樣做出來的麵食雖然口感好, 但實際上破壞了穀類食物裡最可貴的B族維生素。

建議:無論煮粥還是做麵點, 儘量不加堿, 想讓粥更軟糯, 可以加少許燕麥、糯米, 做麵點儘量使用酵母發麵, 這樣不但可以降解穀物類食物中的植酸, 讓麵點更蓬鬆,

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還能保護穀物中的B族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