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1-7歲的女孩該怎麼教育

每一個女孩,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的溫暖,雨水的滋潤。父母好像一直充當的都是陽光和雨水的角色,他們付出自己的光和熱,希望能給女兒最好的成長環境。可是有時候,光過於熱,水過於多,花骨朵兒承受不了就會慢慢枯萎。作為父母,該如何合理地照顧孩子呢?不能“揠苗助長”,而是“量體裁衣”。

1-7歲,讓女孩盡情的成長

女孩7歲以前,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說話、走路、思考,都是這一階段需要鍛煉的。而這個階段,很多家長就開始教孩子背唐詩,認漢字,學鋼琴,上補習班······父母望女成鳳的心態我們都能理解,很多家長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惜重金將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補習班。可是這個階段,女孩和男孩不一樣,這是女孩子長身體卻不是長智力的時候。家長這麼做,無疑是揠苗助長。

女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是在10-11歲才開始發育的,所以在10歲以前強硬的讓女孩去學習奧數這一類的東西,必然適得其反。7歲以下的女孩兒,語言學習能力較強,這也是女孩的天賦。所以,往往家長同時教男孩和女孩一首詩,女孩更容易學會。這和女孩更容易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是一個道理。

用行動去教育女孩

7歲以前的女孩邏輯性思維較差,只會象徵性的思維。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要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去勸服她,而是要以身作則,用行動告訴孩子,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

婷婷特別喜歡玩毛絨玩具,但是每次玩完以後就會亂扔,不知道將玩具擺回原處。媽媽也經常勸誡她:“玩具要放好,不然下次玩的時候找不到。女孩子要懂得整潔,你這樣哪有人喜歡你呢?”可是每次婷婷都不聽媽媽的勸,照樣到處亂扔。媽媽見勸說不奏效,只能在每天孩子玩完玩具的時候,幫她把玩具收拾起來。可是沒過幾天,婷婷居然自己開始收拾玩具了,媽媽很吃驚,婷婷說:“媽媽每天都收拾玩具,我也要每天收拾玩具。”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用行動去教育,遠比講一堆孩子不能接受的大道理奏效。

尊重女孩的情緒化

我們都說女人是感性的動物,事實也是如此。女孩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感性了,她們在乎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評價,介意爸爸媽媽是否特別關愛自己,會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而羞愧······所以,往往女孩子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情感動物,我們常常會看到她們梨花帶雨的模樣。“哭泣”,是女孩發洩自己內心情緒的主要方法。

父母要尊重女孩的情緒化,要知道,女孩內心細膩而又脆弱,不要在孩子傷心的時候批評她的過失,給她宣洩的機會,並且耐心的和孩子交談,瞭解她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最終只會讓她們和自己“對著幹”。

必要時替女孩拿主意

女孩和男孩不同,她們很多時候依賴父母,並不急於像男孩一樣,隨時想要“逃出父母的手掌心”。7歲以前的女孩,思維發育不健全,很多時候不會自己判斷,也不會自己做決定。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做她的一把手,幫她拿主意。

女孩可能不知道哪個飾品好看,不知道該穿什麼衣服出門,五花八門的東西掛在自己的眼前,不知從何下手。媽媽這時候就該合理的辦好母親的角色,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飾品和衣服。很多時候,家長不要問孩子過於寬泛的問題,比如,“暑假你想去哪裡玩?”這種寬泛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十分難回答。因為孩子不知道哪裡可以玩。家長這時候可以換一個問法:“暑假想去爬山還是去游泳?”儘量把問題縮小化。

家長不必擔心孩子長大後不會自己做選擇,在孩子7歲以後,理性思維就開始發育,所以不必有後顧之憂。女孩和男孩的性格是不一樣的,父母不要用同一種方式來對待兩種孩子,要不然,這朵含苞待放的花是會凋謝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