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穩定生物鐘幫助睡眠才是關鍵!

文章導讀

導語: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週末“補覺”成為許多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者的“保留節目”,有調查顯示,60%的上班族把“補覺”作為週末休閒的第一選擇。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平日缺覺、週末狂睡者雖然補覺時間不短但醒來後仍感覺疲倦、精神狀態不佳。天津醫大總醫院神經內科薛蓉主任醫師提醒,這種無規則的睡眠方式若長期存在,不僅會越補越亂、形成惡性循環,而且也會構成睡眠障礙、損害身體健康。

楊小姐是一家軟體公司的專案經理,為能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生存下來,她每週一到週五白天忙公司業務,晚上回家整理專案策劃,經常淩晨一兩點才睡,早上還要準時起床上班。“所以,每逢週末我就關掉手機,起碼睡到轉天11點多再起床,有時甚至早飯、中飯都省了,直接吃晚飯。” 楊小姐說,起初自己覺得這樣補覺還不錯,而且每次睡到自然醒後感覺皮膚很好。可大概過了半年多,她開始覺得週末睡多了,週一上班反而更無精打采,且食欲不佳,有時連經期都不准。更糟糕的是,自己平時晚上經常會失眠,最多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白天又特別困,很是苦惱。

薛蓉說,很多人以為平時累積的勞累可通過一次長時間的睡眠補回來,其實這是個誤區。睡眠是一種生物鐘現象,足時和高品質缺一不可。平時睡眠品質差、週末“惡補”的做法偶爾為之尚無大礙,但長此以往將打亂生物鐘、造成睡眠節律紊亂,導致狂睡—失眠綜合征,睡眠變得無效,出現慢性失眠,影響消化道、內分泌、免疫等機體功能,從而加重乏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低下、噁心、抑鬱等症狀,甚至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神經衰弱症等,嚴重影響健康。

“想要睡眠健康,平時應養成良好作息習慣”。薛蓉表示,解決生活規律紊亂引起的睡眠障礙,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要隨意改變自己的生物鐘。成年人一般正常睡眠時間為7至9小時,晚上10點至淩晨4點是最佳睡眠時間,為保證深睡眠,入睡最晚別超過11點。現代人大多工作繁忙,若不得不縮短睡眠時間,則要儘量保證睡足6小時。此外,分段式睡眠法可有助補充睡眠,如預計當天會晚睡覺,有條件者最好午睡半小時,轉天再多睡一兩個小時,把頭天缺的覺立刻補上而不要拖到週末。同時,一定不要把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床上,一天睡覺超過10小時同樣會改變生物鐘,還會使人難以再次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