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中醫養生 泡腳活血驅寒治痛經

一、為什麼要泡腳?

第一,促進血液迴圈。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迴圈不好,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泡腳是一個極好的方法。

第二,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很多人都做過足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說明我們相應的反射區臟腑有問題。所以,當我們做完足底按摩後,會感覺渾身輕鬆。

第三,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人們常說一句話:"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可見泡腳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現代社會,空調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們普遍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濕,通過泡腳,可以加速體內排寒。

二、如何正確泡腳?

第一、如何選擇泡腳桶。

買一個比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個放進去的那種。為什麼要選擇木桶呢?一是比較容易保溫,二是貼近自然。有的人告訴我,肝主木,腎主水,這麼一泡,可以幫助肝腎排毒。是否真有道理,我也無從考證,反正我是用木桶泡腳,感覺比用塑膠桶要舒服。

第二、如何選擇加熱設備。

市場上賣的這種泡腳桶,沒有加溫設備,這樣,我們在泡腳的時候,有時感覺水涼了,不得不往里加熱水,因需要請人説明,所以感覺會是比較麻煩。我想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燒開水的熱得快,放在桶裡作為加溫設備,既簡單又省錢。但可能有一些網友覺得,這個會不會漏電,或者燙著,我想可能會有點小危險,但我使用了兩年多了,只要注意,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在加熱的時候,把腳拿出去,等加好熱了,再放回來。

第三、如何確認泡腳效果。

那怎樣算是泡好腳了呢?那就是泡到你的後背感覺有點潮,或者額頭出汗了,就算是好了。注意,千萬不要出大汗。因為汗為心之液。出汗太多會傷心的。只要出微汗就OK了,說明你的經絡上下貫通了。這也是證明你經絡是否通的一個辦法。我一般最多20分鐘就出汗了,而有的人需要泡很長時間才出汗,有的甚至是不出汗。當然,如果你泡了40分鐘,還不出汗,也就別泡了。泡太長時間,對身體也無益。慢慢來,也許今天不出汗,明天不出汗,一周以後就出汗了。如果實在是不出汗,也別勉強。

第四、泡腳水中是否要加中藥。

很多做過足療的人都知道,在按摩之前先要泡腳,而且裡面還放中藥面。對於是否要放中藥,大家可視情況而定。如果你用白水泡就能出汗,說明你經絡很通,就不用放中藥,如果你泡30分鐘還不出汗,那就需要加一些中藥進去。加中藥的目的,主要是活血驅寒。

第五、泡腳最佳水溫是42℃

泡腳的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一般維持在38℃~43℃為宜。如果有條件,可以先將腳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後讓浴水逐漸變熱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 溫,足浴時水通常要淹過踝部,且要時常搓動。但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由於皮膚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溫度過高的水很容易導致燙傷。

第六、最佳泡腳時間段是晚上九點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迴圈。同時,白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以及勞累了一天的腎臟,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鬆和充分的調節,達到最好的養腎效果,而且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泡腳要 避免在過飽、過饑或進食狀態下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也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第七、哪些人不能泡腳

身體健康的人泡 腳、泡溫泉都沒問題,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或長時間泡溫泉。因為用熱水泡腳或泡溫泉後,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這必將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

第八、泡腳水都能加點啥

泡腳時的熱刺激會使足部微循環加快,使得水中的有效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進入人體血液迴圈,達到更好的保健作用。

(1)鹽泡:加入兩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便的效果。

(2)薑泡:加入幾塊打扁的老姜生薑,薑有散寒、除濕的作用。

(3)酒泡: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迴圈。

(4)檸檬泡: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

(5)醋泡: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滋潤皮膚。

三、泡腳後按摩效果更佳

泡完腳之後,可以自己按摩腳部,達到不同的保健效果。

1、推法:腳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約1釐米處,為腎反射區。雙手大拇指併攏,用力摁住該位置,往上推36次,至腳底發熱為止。功效:此法對腎虛、中氣不足者,有一定的益處。

2、壓揉法:腳底後跟內圓上方中間的位置,為失眠反射區。雙手大拇指按住該位置,用力壓36次,壓到有酸痛感為宜;再揉3到5分鐘,至發熱為宜。功效:此方法對頭暈眼花、嚴重失眠者有幫助。

3、刮法:用雙手食指關節用力刮腳踝骨以下內外兩側36次,至有酸痛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