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簡介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現代研究中醫的人士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抑鬱症應屬中醫學“鬱證”的範疇,有的認為應屬“髒躁”,還有的認為應屬“癲證”、“梅核氣”等等。現代醫學對抑鬱症的診斷症狀與古醫籍文獻記載有關“鬱證”等病症進行對照,說明中醫對抑鬱症的認識。鬱證所表現出的飲食減少,倦怠乏力,健忘等等,與抑鬱症是相符的。因此,勿容置疑,抑鬱症應隸屬于鬱證的範疇。

抑鬱症發病率很高,幾乎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因此它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抑鬱症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的痛苦,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其他疾病所無法比擬的。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對抑鬱症缺乏正確的認識,偏見使患者不願到精神科就診。在中國,僅有2%的抑鬱症患者接受過治療,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治,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自殺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面,由於民眾缺乏有關抑鬱症的知識,對出現抑鬱症狀者誤認為是鬧情緒,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抑鬱症分類

產後抑鬱症

研究顯示50%-75%的女性會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歷一段Babyblues(嬰兒抑鬱),多數女性會出現一段不穩定情緒,如莫名的哭泣或心緒欠佳。10%-15%的新媽媽表現很強烈,這與產後荷爾蒙急速下降與抑鬱有關。雌激素和孕酮(女性生殖激素)的水準在懷孕期增加10倍,但產後急劇下降。產後三天,這些荷爾蒙的水準降回到懷孕前的水準。這就是醫學界所說的產後抑鬱症。指隨著孩子出生產生的抑鬱,是身體、情緒和行為變化的混合物,歸因於伴隨孩子出生化學的、社會的和心理的變化。

 

兒童抑鬱症

抑鬱症分類廣泛,最為特殊的要數兒童抑鬱症。據調查研究發現,大約16%的兒童抑鬱症患者病症並不符合傳統上對抑鬱症的定義,其臨床病症表現與成人截然相反。除了表現在情緒冷漠、厭倦、自卑、膽小和行為衝動、厭世、不願與人交際外,身體還會出現食欲低下、胸悶心悸,頭痛胃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所謂非典型症狀,是指與成人的抑鬱症不相吻和。本項研究第一次專門研究孩子中的非典型的抑鬱症。典型的抑鬱症表現為,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時,病人仍然沒有積極的反應。除了情緒反應之外,非典型的抑鬱症還需包括其他表現,如增加胃口、增長體重、增加睡眠和行動遲緩。例如,典型的抑鬱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現,而非典型的抑鬱症表現正好相反,這些孩子睡覺的時間比普通孩子更長。

具體症狀:情緒:目光垂視、呆滯無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鬧,好發脾氣,焦躁不安,厭倦,膽小,羞怯,孤獨,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常伴有自責自罪感,認為自己笨拙、愚蠢、醜陋、沒有價值,灰心喪氣,自暴自棄,唉聲歎氣,對周圍的人和事不感興趣、退縮、抑制、沒有愉快感等。

行為:多動,攻擊別人,害怕去學校,不願社交,故意回避熟人,不服從管教,衝動,翹課,表達能力差,成績差,記憶力下降,離家出走,甚至有厭世和自殘、自殺行為等。

軀體:睡眠障礙,食欲低下,體重減輕,疲乏無力,胸悶心悸,頭痛胃痛,噁心,嘔吐,腹瀉,遺尿遺屎等。這類情形常容易被誤診為軀體疾病,但是吃了藥以後“病”也無好轉跡象。

 

老年抑鬱症

抑鬱症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其發生率可達50%。臨床主要表現為抑鬱綜合征為特徵的疾病,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年性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老年人抑鬱症的患病率也相應增高,嚴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家中的老人經常情緒低落,他們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時不願參與活動。老人很可能是患上老年抑鬱症。世界各地老年精神疾病調查顯示,抑鬱症發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癡呆症。被孤立者、孤獨者、失業者或剛遭遇哀傷事件的人,都是老年抑鬱症的高危險群。此外,20%的中風或心臟病患者,也會陷入抑鬱狀態,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老年抑鬱症極易復發,因而症狀的消失並不意味著終結治療。患者在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後仍繼續服藥一年,並堅持定期複診。此外,多多參加健身、文娛活動,多交朋友,儘量使老年生活豐富多樣,並學會排解煩惱,也可對防止復發起積極作用。

 

腦器質性/軀體疾病抑鬱症

腦器質性/軀體疾病中的抑鬱症是由於腦實質受到損害或軀體疾病引發的與該損害相關的抑鬱狀態。

某些疾病可以先表現為抑鬱,這種抑鬱可能顯示患者已患有某種軀體疾病,軀體疾病的抑鬱可能是一種早期症狀。

腦卒中後抑鬱症 腦卒中後抑鬱臨床表現分為兩類,一類是輕度抑鬱,表現為悲傷、乏力、睡眠障礙、注意力下降、興趣減退、思慮過度、情緒易激惹等;另一類是重度抑鬱,除了上述輕度抑鬱症狀外,還有緊張焦慮、早醒、興趣喪失、思維遲緩、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有瀕死感及自殺意念,自殺企圖是腦卒中後抑鬱最危險的症狀,可出現在腦卒中後的早期或恢復期,應引起高度注意。

血管性抑鬱症 血管性抑鬱(Vascular Depression),近年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於1997年始,Alexopoulos與Krishnan等提出並發展了血管性抑鬱的概念,認為腦血管疾病會引起患者主管情緒調節和認知的額-皮質下通路的血管性損害及神經遞質代謝的異常,從而導致抑鬱症的發生。Alexopoulos等把血管性抑鬱定義為“存在血管性危險因數時發生的抑鬱,並伴有神經心理學缺陷和影像學上局灶性腦病理改變”。Kr-ishnan等對其定義範疇進行了擴展,認為血管性抑鬱不僅包括伴有靜息性卒中或白質高信號(WMH)的晚發性抑鬱,還應包括卒中相關抑鬱、血管性癡呆和血管危險因數等。

 

藥源性抑鬱症

由藥物引發的抑鬱症就稱為藥源性抑鬱症。 臨床實踐中發現,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持久使用複方利血平片(原名複方降壓片)後會出現情緒抑鬱。早在20世紀50年代 就有報告稱利血平能引起抑鬱,後來發現與利血平同類的蘿芙木鹼制 劑降壓靈、降壓平等也引發抑鬱。除複方利血平片外,含有利血平的 複方製劑,還有安達血平片、新降壓片、降壓靜片、脈舒靜片、複方 降壓平片等。其他降壓藥如脈乙啶、肼苯噠嗪、心得甯、心得安、美加明、甲基多巴等亦可引發抑鬱。 除了降壓藥,還有許多其他藥物也可引發不同程度的抑鬱,如抗厭氧藥甲硝唑(滅滴靈),抗結核藥異煙肼(雷米封),抗心律失常 藥雙異丙吡胺(達舒平)、心律平、利多卡因、心得安等,強心藥洋 地黃、抗癲癇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抗帕金森症藥左旋多巴、金剛 脘胺,解熱鎮痛藥布洛芬、消炎痛,胃腸功能調節藥甲氰咪胍(西米 替丁)、胃複安,抗精神失常藥氯丙嗪,催眠藥安定以及口服避孕藥等。藥物引發的藥源性抑鬱症一般有以下特點:

(1)既往有情感性疾病史者容易患病。

(2)出現抑鬱症前病人大多有靜坐不安、心神不寧等錐體外系反應。

(3)病人常有一種難以描述的身體不適感,有一種“講不清楚的難過”,常表現為情緒不穩、波動性焦慮、煩躁, 對事物缺乏興趣愛好和自信心,精力下降,睡眠障礙,嚴重者可導致自殺。

(4)抑鬱症狀出現的時間可在用藥後不久,多數在用藥數日到兩年之內發生,且用藥量越大越易發生抑鬱,減量使用或停藥後, 抑鬱症狀可逐漸緩解,再次使用該藥又可誘發抑鬱。藥源性抑鬱症帶有一定的隱匿性,患者用藥後若出現相關抑鬱症狀,應加以注意,及時停藥,必要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以緩解抑鬱症狀,避免意外事件發生。

 

難治性抑鬱症

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活血結構的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6周以上),無效或收效甚微者稱為難治性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及高自殺率的嚴重精神疾患。在過去10年中,抗抑鬱藥物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然而在臨床上仍約有30%-50%的抑鬱症患者最終成為難治性抑鬱症病例。

對於難治性抑鬱症一般採用以下治療方法:

(1)增大劑量:增加原用的抗抑鬱藥的劑量,至最大治療量的上限。在加藥的過程中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2)替換策略:換用另一種作用機制的藥物治療。

(3)聯合治療:合併增效劑,如合併鋰鹽、合併丁螺環酮,合併中藥百合 清腦靜神劑、柴胡疏肝飲加減治療。

難治性抑鬱症是由生物一心理一社會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影響而致病。採取中藥百合清腦 靜神劑、西藥結合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療法、家庭治療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

抑鬱症發病原因

抑鬱症的主要病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雖然肝、脾、心三個臟腑皆有相關,但各有側重。肝氣鬱結多與氣、血、火相關,而食、濕、痰主要關係於脾,心則多表現為虛證,如心神失養、心血不足、心陰虧虛等,也有一些屬於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證候。抑鬱症初病在氣,久病及血,故氣滯血瘀的證候在臨床上十分多見,抑鬱症日久不愈,往往損及脾、腎,造成陽氣不振、精神衰退證候。

產後抑鬱症的發病原因有:

以下是有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發生的直接原因:

1、體內荷爾蒙的變化。

2、生產過程引起過度的害怕和驚慌。

3、產後傷口太疼以及全身虛弱乏力。

4、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及夜間睡眠不足。

5、角色和生活習慣的轉變。

產後有可能會增加產婦患抑鬱的原因

1、本人或家庭有經前期綜合症和經期經歷經前期煩躁不安的紊亂歷史。

2、懷孕時的年齡——年齡越小,危險性越高。

3、新父母單獨生活。

4、有限的社會支持。

5、孩子越多,以後懷孕患抑鬱的可能性越大。

6、婚姻衝突。

7、對懷孕的不確定性——孩子的到來是個意外。

8、在懷孕期有抑鬱史——50%的抑鬱孕婦將會患產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