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黃麴黴素是什麼

文章導讀

很多朋友並不知道黃麴黴素是什麼。其實黃麴黴素就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一般在濕熱地區的食品和飼料等黃麴黴素出現的機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食品不幸受到了黃麴黴素的污染,那麼對於我們身體的危害性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那麼到底黃麴黴素中毒的症狀包括了哪些呢?

其實黃麴黴素就是黃麴黴、寄生麯黴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之一。另外當我們日常所吃的糧食未能及時曬乾和儲藏不當等時候,這些食物往往都比較容易受到黃麴黴或寄生麯黴污染從而導致產生此類毒素。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黃麴黴素是什麼。

黃麴黴素是什麼

黃麴黴素即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AFT)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均為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黃麴黴毒素是主要由黃麴黴,寄生麯黴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麴黴毒素的機率最高。

臨床特徵

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黃麴黴毒素B1,其毒性目前一般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它是一種劇毒物質,毒性比KCN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僅次肉毒黴素,是目前已知黴菌中毒性最強的。它的毒害作用,無論對任何動物,主要變化是肝臟,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脾臟和胰臟也有輕度的病變。

(2)慢性中毒: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麴黴毒素則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變化特徵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出現動物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系列症狀。

(3)致癌性: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

其致癌特點是:

A 致癌範圍廣,能誘發魚類、禽類,各種實驗動物、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實驗腫瘤;B 致癌強度大,其致癌能力大1萬倍;C 可誘發多種癌,AFT主要誘發肝癌,還可誘發胃癌、腎癌、淚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還可出現畸胎。

分佈特點

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穀、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乳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檢出率比較高。在中國,產生黃麴黴毒素的產毒菌種主要為黃麴黴。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麴黴1660株,廣西地區的產毒黃麴黴最多檢出率為58%。總的分佈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方較少。

關於黃麴黴素是什麼,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了。其實黃麴黴素主要是存在於一些土壤,甚至是動植物或者各類的堅果當中,其中包括了花生,核桃等等。而黃麴黴素是本身存在一種苦澀味,所以在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時如果感覺很苦,就應該馬上吐出來,並且用大量的清水漱口等。否則吃到一些發黴的花生、核桃等都容易產生黃麴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