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這樣補鈣 骨質疏鬆怕了你

骨質疏鬆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人類退行性病變,不僅造成骨骼疼痛,更為嚴重的是,骨質疏鬆是骨折的禍根。骨質疏鬆使骨強度、骨韌性降低,非常容易發生骨折和關節功能退化。致使平日不注意發生的碰撞、滑倒、小小的受傷、甚至很輕微的一個動作,都非常容易導致骨折。骨質疏鬆的產生無聲無息,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因而容易被忽視。不過一旦發生骨折,極易致殘和死亡,後果相當嚴重。

防治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三方面:

一是飲食方面。低鹽膳食(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蛋白質適量、食物富含鈣,攝入足量維生素C和維生素K。

二是堅持適量運動。

三是避免和干預各種誘發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

從這三方面預防骨質疏鬆症,應貫穿于人的兒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各階段。同時,大家應瞭解一些與鈣相關的知識。

低鹽膳食有利保鈣 人體內的鈣,是通過與鈉相伴從尿中的排出的。因此,如果吃鹽多,尿鈉就排出多,同時尿鈣排出量也會增多,身體內的鈣丟失也就會增多。所以防治骨質疏鬆症提倡進低鹽膳食,可以避免從尿中過多丟失鈣,有利於人體保鈣。

進食蛋白質要適量 蛋白質是構成骨組織的重要成分。那麼,進食高蛋白飲食是否有利於骨健康和防治骨質疏鬆症呢?當然,如果低蛋白飲食導致人體營養不良,肯定會影響骨的生長發育和骨量。但應強調的是,進食適量蛋白質才有利於骨健康,因為高蛋白飲食會造成尿鈣排出量增多,使身體丟失鈣增加。

鈣在特定腸段吸收 人體對進食的鈣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以十二指腸的吸收率最高,空腸的吸收量最大。腸鈣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依賴活性維生素D的主動轉運和不依賴維生素D的被動轉運。在一般飲食的情況下,以主動轉運為主。所以,人體要有健康的消化道和足夠的維生素D才能保證鈣充分吸收。

人體鈣排出主要有三種途徑 糞便中排出70%~ 80%,由食物中未吸收的鈣和腸道分泌的鈣兩部分組成;尿液中排出占攝入鈣量的20%~30%,正常人每日尿鈣量約為50毫克~100毫克;汗液中的排鈣量較少,每日約15毫克。此外,婦女妊娠時,總共約有23~30克的鈣由母體傳輸給胎兒;而哺乳時,每天經乳汁排鈣約250毫克左右。

鈣化合物含鈣量 所謂的含鈣量是指鈣化合物中所含元素鈣的量。碳酸鈣40%、氯化鈣27%、磷酸氫鈣23.3%、枸櫞酸鈣21.1%、乳酸鈣13%、葡萄糖酸鈣9%。以碳酸鈣為例,2.5克的碳酸鈣含有元素鈣1000毫克。

食物的含鈣量 乳製品和海產品的含鈣量較高,而穀類食品的含鈣量較低。所以補鈣宜選擇魚鬆、蝦皮、乳製品、豆製品等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奶類製品的含鈣量高,且鈣磷比例合適,所以老年人宜飲用牛奶補鈣。

鈣劑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如何

總體來看,鈣劑是一種十分安全的營養素,長期、適量(小於1500毫克/日)使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帶來麻煩,一般主張少量、多次服用,有利於鈣吸收。但對於曾有腎結石病史或有腎結石家族史的患者來說,鈣的長期使用有可能會導致結石形成的危險性增加。對依靠乳製品來補充鈣的中、老年患者最好選用低脂或脫脂乳製品,以避免高脂血症的發生。

單純補鈣不能有效防治骨質疏鬆

人體內分泌代謝的失調才是骨質疏鬆發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單純的補鈣不能有效防治老年人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患者並非血鈣偏低所致,臨床上僅有不足10%的患者血鈣偏低。而骨質疏鬆與鈣的關係根本點在於,骨質疏鬆是由於人體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鈣、磷代謝失調,骨骼無法有效地吸收、利用鈣元素,致使大量的鈣元素由消化道排出。因此不提高骨骼對鈣元素的攝取率,任何形式的單純補鈣都將是徒勞的。

所以,預防骨質疏鬆做到四個“要”

要趁早

現代醫學認為,骨量開始丟失的年齡女性為35歲,男性為40歲,防治骨質疏鬆越早越好。因此,中年以後應每年檢查一次骨密度,以瞭解自己的骨密度變化情況,防患於未然。

要運動

長期循序漸進地運動,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運動還能促進骨細胞的活性。有報導說,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堅持運動,可使骨齡年輕20年。

要護腎

實驗證明,補腎方藥能抑制破骨細胞的活動,促進骨形成。補腎方藥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準。所以,人到中年,應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常服補腎之品。

要健脾

在骨組織的代謝過程中,需要適量的鈣、磷及維生素D。某些胃腸道疾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時,可影響鈣及維生素D的吸收,造成骨質疏鬆。臨床應用健脾調脾法治療胃腸道病症和改善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行之有效,可用人參歸脾丸、參苓白術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