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古人的“養生之根”

我國以德為本,在道德修養上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健康、養生和關係方面,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性和養德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也就是“養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宣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嶽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繫。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現在你是不是對養生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