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調節情緒可以美容

導語:何謂情志?情志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每天的心情如何會影響到身體各個部位的變化,而中醫認為臟腑各個部位的變化都會在面部表現出來,比如說肝鬱,則人的臉色就會發黃。那就是說如果我們讓臟腑功能正常了,就會讓臉色變得紅潤自然,美容的功效也就自然能表現出來了。

所謂情志美容法即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心理學說指導下,通過心理治療或心理調養,調節情緒,改善心理狀態,消除或減輕不良情志對人體的影響,以防治疾病,健美神形的一種美容方法。

情志美容法

中醫心理學是用中醫理論研究心理活動及其實際運用規律的學科,是中醫科學與心理科學互相滲透、相互結合的產物。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經》對陰陽五行、心主神明、五臟情志等的論述形成了中醫心理學理論思想的雛形,更為重要的是,它論述了過極的情志對人內心和外形的傷害,為今天的情志美容打下了理論基礎。晉至隋唐時期,通過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醫學家們的努力,中醫心理學思想得以向縱深發展,在心理病機及心理調養等方面有了較大進展。到了宋金元時期,陳無擇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論”,把清志病因明確為七情,標誌著七情學說的成熟與定型。此時期老年養生受到重視,一些醫家分析老年人的心身特點提出了收心養心、調養神明的論點,強調節欲以養陰精,淡泊以涵神氣,從而達到益壽駐顏的目的。明清時期,中醫心理學在唐宋奠定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提高,尤其在心理治療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為後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據。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人們思想的變化,現在中醫心理學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理論體系,為情志美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心理治療和心理調養是情志美容的主要方法,它們都與中醫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繫。所謂心理治療,是一種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治療情緒、精神障礙以及某些損美性疾病(如斑禿、黃褐斑等)的方法;而心理調養則是指修身養性,保養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從而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達到防病益壽駐顏的目的。

#p#副標題#e#

情志,即七情五志,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五志則是七情與五臟—一對應的喜、怒、思、悲、恐五種情緒。人之七情,與生俱來,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刺激在情志方面的正常反應,沒有這些情志活動,人體就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七情當發即發,不但不會傷人,還可使人陰陽氣血調和,有益於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復,惟有長期持續的憂愁思慮,或暴喜大怒,才會內傷臟腑,造成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誘發或加速病情惡化。如《醫醇塍義》說:“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人共有之境。若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憂而憂,是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傷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將迎,既去而尚多留戀,則無時不在喜怒憂思之境中,而此心無複有坦蕩之日,雖欲不傷,庸可得乎?”因此,正確地把握情志活動的限度,就可以既充分享受情感活動帶來的歡樂與情趣,又可以避免情志失控產生的痛苦與疾患,從而避免疾病帶來的外形外貌的損害,並且美得更加優雅,更加和諧,使美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

對於情志,我們一定要控制好“七情”任何一個情緒都不能太過,因為七情對應著五臟,任何一種情緒太過都會讓臟腑受到傷害,而五臟又會在面部和其他反應出來,五臟病則面色不好,比如說腎臟病則臉會發黑,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是給自己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