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藥配伍原則“四氣五味”

中藥的配伍原則很簡單,根據中藥的藥性“四氣五味”結合病症配合使用,“四氣”指藥物的“寒涼溫熱”;“五味”指:“辛、甘、酸、苦、寒”一般藥物只有一味一性,各種藥物配合使用的時候根據君臣佐使組成方劑。

1、運用原則

(一)四氣是指寒涼溫熱四性。運用原則是:“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溫性,熱性藥如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等,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寒性症;寒涼性藥如石膏,黃芩,黃連,黃柏等,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療陽熱症。溫熱與寒涼藥同用,則多用於寒熱錯雜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補能和”“酸能”,澀能收,“苦能泄能燥“,”“鹹能軟能下。”運用原則是:辛味藥如麻黃,川芎,半夏等多用於外邪襲表,氣滯血瘀,痰濕等症;甘味藥如生地,鹿茸,黃芪,阿膠等多用於陰陽氣血諸虛症;酸味藥如山茱萸,五味子,烏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於久病滑脫虛症;苦味藥如大黃,葶藶子,檳榔,莪術等多用於瘀結,痰飲,積滯,氣逆,濕阻等症;鹹味藥如芒硝,牡蠣,鱉甲,海藻,等多用於瘰瘍,癭瘤,血分瘀結,大便燥結等症。

大部份藥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藥也是其中一味為主,絕無二重性。誠然單行是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的,因此必須相互配伍運用。

2、配伍方法:

(一)辛甘溫熱法:辛甘發散以治寒症。主要用於兩種情況,一為發散風寒,如桂枝湯,用辛、甘、溫配桂枝,配甘草、大棗用於外感風寒症;二為發散風,寒,濕如桂枝附子湯,用甘大熱附子,辛、甘、溫桂枝配甘草,大棗用於風寒濕邪留著肌肉,痹阻筋脈症。

(二)辛甘化陽以治陰虛裡寒症。主要用於三種情況:一為心陽虛,如桂枝甘草湯,用辛甘溫桂枝入心助陽,配甘草益氣。二藥辛甘合化,陽氣乃生,用於心陽虛心悸症;二為脾陽虛,如附子理中湯,甘辛大熱附子,乾薑配人參,白術,甘草合化,溫中助陽,益氣健脾,用於脾虛寒吐利腹痛症;三為腎陽虛,如四逆湯,用甘辛大熱附子,乾薑溫腎回陽,配甘草益氣補虛,合為辛甘化陽,回陽救逆要方,主治腎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在表裡俱寒的情況下,可用麻黃,附子,細辛相伍,集上述辛甘發散與辛甘化溫二法于一方,主治少陰陽虛兼太陽外感症。

#p#副標題#e#

(三)辛甘寒涼法

1、辛涼宜透以治風熱表症。如桑菊飲用辛甘(苦)微寒菊花,甘(苦)寒桑葉,辛涼薄荷相伍,甘涼清輕,辛宜疏散,用於風溫初起。

2、辛甘清泄以治陽明經症,如白虎湯用辛甘大寒石膏配甘草,梗末,用以陽明裡熱亢盛薰蒸於外的“五大一黃”症。辛甘潤養以治瘥後虛弱。如竹葉石膏湯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和竹葉,清熱除煩,配人參,甘草,麥冬,粳米溢氣生津,滋養胃液,為熱病癒後滋養肺胃陰液要方。本法意在育陰,不在瀉火。

3、辛苦溫熱法:辛散麥寒,苦降肺氣,以治風寒表實症。如麻黃湯用麻黃,桂枝辛溫開表以散風寒,麻黃,杏仁苦溫降瀉肺氣以平喘咳。用於風寒閉肺咳喘症。

4、辛苦寒溫並用法:辛開苦降祛寒清熱,錯雜痞症。如附子瀉心湯,用細辛(甘)大熱附子配苦寒大黃,黃連,黃岑瀉火開結。用於熱痞兼表陽虛,實際屬於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之痞症。

5、辛苦寒涼法:辛寒解表熱,苦寒清裡熱。如葛根岑連湯,用辛甘涼葛根發表解熱,配苦寒黃芩,黃連清熱瀉火,用於表裡俱熱下利症。

6、苦鹹寒法:泄熱攻下。如調胃承氣湯,用苦寒大黃蕩滌實熱,配鹹寒芒硝潤燥軟堅,用於燥熱實邪初結陽明府症。泄熱破瘀。如桃核承氣湯,用苦寒大黃,鹹寒芒硝,除潤下攻燥外,還有泄熱破瘀功效,再加桃仁,桂枝活血化瘀,用於下焦瘀熱蓄血症。化痰散結。如大陷胸湯用苦寒大黃,甘遂配伍寒涼,芒硝共奏瀉熱散結,軟堅化痰,開胸逐飲之功,用於實熱結胸症。

7、酸甘寒法:如芍藥甘草湯用酸苦寒芍藥配甘草,酸甘藥配甘味藥,以滋陰液,謂之酸甘化陰。陰有所補,筋有所養,則四肢攣結得舒。芍藥、甘草作為酸甘陰對藥,在臨床上運用十分廣泛,如桂枝湯,小建中湯,黃芩湯,均屬其例。

8、辛酸溫熱法:如小青龍湯,用辛溫之麻黃,桂枝,半夏,乾薑,細辛散風寒,溫化水飲,一辛一散,一酸一收,既能溫脾逐飲,又能止咳平喘;既無肺氣耗散太過之弊,又無斂肺遏邪之虞。這是前人治療風寒束肺,兼有理喘咳的一大用藥特點。

上述八法,往往數法合用,一方多味,多性,多法,多功能之作用。由於中藥“一物之內氣味兼有,”藥與藥之間,“或是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因此組合成方之後,由於性和味的不同,其功用主治也都有千差萬別,性味運用之妙是無窮的。

中藥的配伍原則就是這“四氣五味”,看似簡單,但是要將所有的藥物特性都銘記於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配合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