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國人心理透視:愛紮堆卻不團結

專家小傳:孫時進,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古人雲: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也常說“團結就是力量”。但當代國人似乎忘了這些教誨:職場上勾心鬥角、商海中爾虞我詐、朋友間言不由衷,都讓團結精神離我們越來越遠。

國人愛紮堆,卻不團結

我們都聽過“和尚挑水”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可見,人多了,意見難以統一,也很難團結。臺灣人文學家柏楊則直截了當地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但三個中國人卻成了一條蟲。他認為,中國人最拿手的就是內鬥。歷史上,三家分晉,讓春秋時最強的國家分崩離析,最終大家都被後起的秦國所滅;南宋皇帝忌憚岳飛功高蓋主,讓威震金軍的岳家軍不戰而退,還製造了“莫須有”的千古奇冤;蔣公的“攘外必先安內”更是讓中國頃刻間喪失東三省。內耗、內鬥從古至今都伴隨著中國人在前行。

國外華人也概莫能外,《紐約時報》曾報導過,華爾街的印度人、前蘇聯人和中國人都很聰明,但前兩者擅長團體作戰,而後者則傾向於單打獨鬥。然而,看似不團結的中國人卻又講究鄉土情,找老鄉更是每個大學新生的必修課。在國外,中國人也比其他民族更願紮堆。有人在加拿大華人論壇提到,即便在歐美多年,中國人也依然生活在中國人圈子中——家庭醫生是中國人、牙醫是中國人、理髮師也是中國人……同時,海外華人交往有三部曲:第一部,某次偶遇,相見恨晚;第二部,你來我往甘如蜜,親得不得了;第三部,因為共用朋友,交集擴大,只要有人一挑撥,立即老死不相往來。紮堆而不團結,這不僅是海外華人圈子的獨特風景,也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明顯現象。

紮堆可能有損他人利益

找老鄉是本能使然,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群體效應”。人作為群體性動物,在原始社會中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抱團抵禦外敵,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找老鄉的習慣,而且這一點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然而,當利益受到侵害時,矛盾就產生了。特別是中國地大物博,人與人之間在語言、生活習慣、思維和行為方式上都有極大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誤會和矛盾在所難免,哪裡還能奢談團結?

何況,紮堆的目的有時並不單純。有人想通過老鄉或校友攀關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可能會在無形中損害他人的利益,矛盾和爭鬥也就不可避免了。這種找關係辦事的現象以關係好壞作為評判標準,並不客觀,容易造成不公平,給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損者之間埋下仇恨的種子。

最重要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是集權文化,人人都被教育要聽話。因此,畏懼強權是中國人的性格軟肋。當一個圈子中出現“強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服從。但無論對錯,這種不公的現象會讓人們貌合神離,降低信任度,影響團結。

公平公正才能讓人們團結

要說中國人從不團結,那也是不對的。遠如抗戰八年,全國一心、眾志成城,趕跑侵略者;近如幾年前的釣魚島、黃岩島之爭,國人也是全民激憤,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

但要將國人擰成一股繩,無時無刻不謹記團結精神,關鍵在於讓全社會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改革開放後,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就讓中國人有了一定的公平公正的概念。靠能力說話,憑本事辦事,這是杜絕靠關係、拉幫結派,進而避免團隊分崩離析的好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克服不團結的民族劣根性。強人能提高辦事效率,但任何人都會犯錯,所以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愚從”強權,而要公平對待任何人,減少拉幫結派的行為。這樣做,才能給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當未來有了公平的環境、良好的競爭氛圍,那麼,就沒有人不想團結起來維護這樣一個難得的生存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