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莊子如何養生 道家的養生觀點

順應自然的道家養神

道家的養生觀是一種自然之道的養生觀,是順應自然、適性重生的生命觀。“貴身”是老莊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認為人存天地之間,與道、天、地并為“域中四大”,身體是人的根本,人應該像重視大患一樣重視身體。他說:“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只有真正懂得“貴身”、“愛身”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

莊子反復強調,人在生死問題上要順乎自然,“不悅生,不惡死”,生而無樂,死而無悲,不以生死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一樣普通。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又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對死亡持自然態度,讓人們在主觀意念上把死亡作為生命的一種自然、合理的發展歸宿,無怨無悔地接受下來,從而獲得一種達觀的死亡觀。“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日中則仄,月滿則虧,物壯則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規律,因此莊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安然面對死亡。死不過是擺脫了人生的一切牽掛和煩惱,自由自在、任意逍遙,是最愜意不過的了,故而人們應當生時安生、死時安死。這種將生死納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觀,表現出其順其自然、不驕不躁、清心寡欲、安命無為的生命態度。

莊子對生死的看法十分豁達與超然,但是他明確反對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認為伯夷為了善名死于首陽山下,盜跖為了名利死于東陵,他們雖然死亡的原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樣的,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后來《淮南子》就說,追求富貴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讓你左手握著天下之圖,右手割破自己的喉嚨,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會那么做的。所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復強調只有真正懂得貴身、愛身的人才能得道。

道家重視精神養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以平等的心胸對待萬物,天地萬物都存有平等的價值。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虛靜。老子主張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足常樂、無為自然,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神主張。 《老子·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只有清靜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從而開創了中華養生學的“靜神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