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老人腿疼是怎么回事

老人腿疼是常見的一種癥狀,老人腿疼給老年朋友帶來了很多方面的不方便,我們知道老年朋友是需要多活動身體的,只有每日多活動身體才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但是如果老年人出現了腿疼的情況,那么連走路都成問題又怎么能活動呢?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下老人腿疼的病因,只要我們能夠知道老人腿疼的病因,我們就能根據老人腿疼的病因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一起看看下文關于老人腿疼病因的介紹。

腿疼,腿部疾病已經成為了老年人的生活困擾,老年人群中經常會出現腿疼的現象,人步入了老年,身體各個部位就會出現衰老的癥狀,那么老年人腿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來看看以下的解析吧。

神經間歇性跛行

如果把椎管比作房子,造成神經間歇性跛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要么是椎管這個“房間”變小了,要不就是“房間”內的東西多了。

“房間”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椎管前方的椎間盤失水退變后膨隆,甚至突出,從前方向椎管內擠入,后方的黃韌帶和小關節囊增生、肥厚,同時小關節也增生肥大得像拳頭一樣,從后方和側面壓向椎管。還有一種椎管狹窄來源于脊柱畸形,常見的是椎體之間的不穩定甚至出現明顯的滑移,使得連續平順的椎管出現扭曲或轉折。

“房內雜物”多罕見的情況是腫瘤性的,椎骨的原發或轉移性腫瘤向椎管內生長,或者椎管內脊髓或馬尾神經本身長了腫瘤,或者椎管內的轉移性腫瘤占據了椎管。

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于血管外科疾病,后者屬于骨科范疇。由于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癥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癥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預防治療間歇性跛行

目前為止,還沒有預防椎管狹窄的方法。對輕度的腰椎管狹窄,可以采用短期臥床休息、理療、針灸、注射等保守治療。同時,可通過鍛煉腰背肌和腹肌的力量使脊柱獲得穩定,減輕椎體間和關節突之間的壓力。還可以通過腰圍等支具以及鍛煉減少腰脊柱的前突和過伸狀態,保持腰椎前屈的姿勢,以減少疼痛。

中重度的椎管狹窄需要通過手術把椎管后側的椎板、黃韌帶以及增生的關節突切除,以使脊髓和馬尾神經獲得足夠的空間。

骨性關節炎:反反復復惹人煩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癥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后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后可再度緩解。若處于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癥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松、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征。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包括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則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對骨性關節炎,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物理治療早期骨性關節炎,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尤其適用于對藥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根據需要可選用熱敷、超短波照射、中藥離子導入、中藥熏蒸、水療、蠟療等,對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有一定幫助。

早期鍛煉療法早期鍛煉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首先應通過鍛煉減輕體重,多做增強肌肉力量的鍛煉,同時避免爬山等運動。但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炎癥期,應禁止鍛煉,少走多坐。待炎癥消退后,可選擇對關節沖擊小的柔和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以改善關節功能、促進康復。

可以使用一些輔助措施,如助行器及拐杖等,還可以穿吸收沖擊力的鞋子,使用內低外高的鞋墊和使用膝關節內側支具,配合適宜的鍛煉,可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晚期防止致殘骨關節炎發展到后期可致殘,防止骨關節炎致殘的主要方法有:

預防扭傷與過勞,調控飲食避免體重過胖,防寒保暖,避免某個關節負擔過重的姿勢;

在適當休息、合理運動(保持肌力及關節穩定性)基礎上進行理療、按摩(關節腫痛時不宜按摩)、封閉、藥物(含中醫中藥)等治療;

關節變形時,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提高生活質量。

骨質疏松:僅靠補鈣是不夠的

有人說,“骨質疏松,補鈣就行。”這其實是不對的。患了骨質疏松癥,并不是平時多補補鈣就行,須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證型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

原發性I型骨質疏松癥是由于絕經后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等藥物治療。

原發性II型骨質疏松癥其病因是由于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選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藥物治療。

當然,日常食物補鈣可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首先以提高膳食中的鈣含量為主,若食物中所進鈣量不夠,則需用含鈣制劑補充。但若已形成骨質疏松癥,單純靠多吃含鈣食物并不能代替藥物治療。服藥期間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可增強療效。

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造成骨質丟失,使骨骼開始變脆,此時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能防治骨質疏松,降低骨折發生率。因此,雌激素為防止婦女絕經后骨質丟失的首選藥物,但單獨使用雌激素有可能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會,故應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并輔以適當的孕激素。使用雌激素治療的婦女在用藥前和用藥期間,應定期進行婦科和乳腺檢查。

中藥治療,補腎為本

中醫把骨質疏松癥歸屬“骨痿、骨枯”范疇,認為其發病是由于腎虛所致。使用補腎法治療腎虛癥可使骨質疏松癥狀明顯改善,骨密度平均值回升,骨鈣含量、骨密度等均可得到提高。

中醫運用補腎法治療時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兩型,并分別用左歸丸補腎陰及右歸丸加減補腎陽治療(參見本刊第10期25頁“經典名方”欄目——編者注),加減補腎藥物,如淫羊藿、杜仲、巴戟、續斷、紫河車、女貞子、旱蓮草、澤瀉、龍骨、熟地等(具體藥方根據病情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從而調節骨代謝平衡,促進骨生成,提高骨密度,從源頭上施治。

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預防骨質疏松,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