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多吃一些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我們生活當中的食物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選擇,尤其是自己身體有異樣的朋友,更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一些食物。當你生病的時候,醫生會告訴你這種食物不能吃,那種食物不能吃,而在你平時的生活當中對這些食物絲毫沒有戒備。所以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家應該多吃什麼樣的食物呢?對於一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講,他們往往喜歡吃一些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他們認為這種食物能夠起到不錯的養生作用,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第一輪:身份辯論

觀點一:肉熟後的顏色為紅即為紅肉,為白即為白肉。

根據肉類食物在做熟後的顏色來分。那些在做熟後是紅色的肉就屬於“紅肉”,包括我們經常吃的豬、牛、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後是淺顏色的肉類就屬於“白肉”,包括我們平常吃的雞、鴨、鵝、魚、蝦、蟹、牡蠣、蛤蜊等非哺乳動物的肉。

觀點二:按是否為哺乳動物來區分,“是”為紅肉,“否”為白肉。

哺乳動物的肉稱為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等。非哺乳動物的肉如雞、鴨、鵝、魚、蝦、蟹等稱為白肉。

觀點三:根據肉中所含的肌紅蛋白來分,多的則為紅肉,少的則為白肉。

從解剖學角度區別,紅肉的顏色來自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紅肉和白肉的區別,取決於肉類中所含的“肌紅蛋白”的多寡。“肌紅蛋白”越多肉質就越紅,就是紅肉,少一點的就是白肉。

評委點評

烹飪後的顏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為紅肉的標準。牛肉不論烹飪前後都是紅色;豬肉雖在烹飪後變為白色,也是紅肉。相反的,鳥類(雞、鴨、鵝等)、 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 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等非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可以算作白肉)。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都是紅色,也不能算作紅肉。

第二輪:對疾病影響

紅肉方:只要攝入不過量,不會產生疾病。

白肉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減輕癌症的威脅。

評委點評

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並且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多。而白肉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動物脂肪 主要是提供能量。能量攝入過多會增加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是導致血中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最近流行病學研 究發現,吃紅肉的人群患結腸癌、乳腺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險性增高,而吃白肉可以降低患這些病的危險性,延長壽命

大家通過以上的幾個論述,可以看得出來上面的很多說法都是完全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學習一下,當然,如果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還是建議大家多吃白色的肉製品,少吃一些紅色的肉製品,其實,通過上面的一些簡單介紹,大家也能夠看出來,如果吃一些羊和豬這種四條腿動物的肉,那麼還不如吃一些雞和鴨這種兩條腿的動物肉,相反,如果吃雞鴨,還不如吃一些魚類這樣沒有腿的動物,要比其他的動物肉營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