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南方正值梅雨時節,梅雨時節如何祛濕邪

目前,中國南方雨季。雨季中期,在半年到6年末到七月,繼續陰有雨的天氣現象,這一時期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的日子,它被稱為“梅雨”。那就是講,一到雨季的話,天空灰濛濛的天,降水源源不斷,大與小。因此,中國南方流傳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眉頭,四十五天沒有太陽。”繼續下雨,下雨,加上高溫,高濕度,這是雨季的主要特徵。通常,雨季的短短20天內,將繼續在二月的年增長,在如此長的時間,在潮濕的環境中的人,將不可避免地感受濕邪的攻擊,可以使多種疾病。

祖國中醫學認為,梅雨時節濕氣較盛,過盛的濕氣會導致人體生病,因此稱其為濕邪。濕邪屬於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最易傷脾。濕邪內阻脾胃,則常見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四肢倦怠、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狀;濕邪停滯於皮膚肌肉,易導致感冒、四肢困倦、皮膚濕疹等病症;濕邪留滯下焦,則會出現小便混濁、淋漓澀痛、肛門濕癢等症狀:濕邪流注關節,則表現為關節屈伸不利、疼痛難忍、腫脹等:假如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濕邪更甚,則會影響到全身各臟腑、器官、組織的機能,導致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結腸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腎炎、水腫等多種慢性病,以及多種慢性皮膚病;由此可見,濕邪的危害很大。因此,在梅雨時節一定要謹慎防範濕邪,積極祛濕,可通過以下方法來防治。

佩化濕香囊 在中藥店購買佩蘭、藿香、蒼術、茯苓、山柰各5克,冰片3克。將前五味藥研成粗末,與冰片混勻,裝入香囊中,封口,每日外出時佩戴於胸前。此香囊中的中藥芳香化濕,其特有的芳香味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從而達到防濕、化濕的目的。

食芡苓蜜膏 芡實、茯苓各60克,分別研成粉末後混勻,加水1500毫升,煎煮20分鐘後加入蜂蜜100毫升,攪拌同時小火收膏,放涼後裝瓶備用。每次取1匙(大約10克),用溫水沖服,每日2次。芡實性平,味甘、澀,入脾、腎經,有補脾、祛濕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人心、肺、脾經,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滲濕利水的功效;蜂蜜健脾益氣;一同製成膏服用,可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從而有效防治濕邪傷人。

灸足三裡穴 取艾條一根(中藥店有售),點燃一端,懸於足三裡穴上約5釐米的地方旋轉溫灸,以不覺得燙為度,每次10分鐘,隔日1次。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外一橫指處,艾灸此穴,可起到健脾運、化水濕的效果,非常適宜梅雨季節防濕、祛濕。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雨季,老人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防止後及時雨水,乾燥的衣服汗水,陽光普照的地方潮濕暴露的服裝;肥胖油膩的食物,如米飯,湯圓,奶油,乳酪,霜淇淋,豬和牛;吃健脾、祛濕、利水的食物,如山藥,白扁豆,赤小豆,綠豆,薏苡仁,芡實,蓮子,甜瓜等。相信每個人都做到以上幾點可以有效地防止潮濕條件下的攻擊,為生活創造一個健康、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