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濕邪入體竟是這貨引起的

濕邪入體是一種很嚴重的情況,可能已開始你覺得沒什麼,但是時間一長,那麼各種疾病都會出現了,一個人的體內如果濕氣過重的話,那麼對健康的危害將會非常大,那麼導致濕氣重的原因什麼呢,如何祛濕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祛濕的方法吧。

濕邪之症 不可小覷

立秋後還有一伏,濕氣依然橫行,現在去醫院門診轉一轉,你會發現很多人的病都跟“濕氣”有關。為什麼?

濕邪,可以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裡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

這是因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鬱。

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那麼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

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邪,留在體內,導致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上油以及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

濕氣不除, 睡再久也睡不夠!去濕氣邪毒,刻不容緩!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那麼——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

1、痰多

“濕痰內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痰濕停胃,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痰濕阻膈,氣機不暢,痞悶不舒;痰濕留注,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

2、全身乏力

許多患者經常抱怨:“醫生啊,我全身沒勁,兩條腿沉重無力,上下樓梯困難,好像有千斤重擔,腰部也像背了個大包袱,沉重異常,頭也昏昏沉沉。”

這些困乏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濕生重濁”。

3、口水多

體內濕邪過重,還會淹沒五臟六腑,充斥於臟腑經絡。五臟化生五液,就會通過五液的形式來排泄,患者就會表現為五液過多。

《黃帝內經》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汗為心液,鼻涕為肺液,淚為肝液,涎為脾液,唾為腎液。

4、肥胖

許多年輕的女性,體重不斷增加,控制飲食也不能解決問題,借用患者話說:“喝水都長肉”。

其實,人體內的水分,大約占到體重的65%,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三髒有密切的關係,當三髒功能異常時,水液在體內的代謝就會出現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並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稱為“水腫胖”。

濕邪除了上述這些表現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皮膚經常起濕疹、雙腿經常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

除了以上主要的四點,還有三個判別方法

5、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睡再久也睡不夠,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6、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

若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也可以肯定體內有濕。時間長了,則百病叢生。

7、洗漱時——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如果以上症狀,你已經滿足了1項以上,那你就必須要祛濕邪排濕毒了。

去濕氣的方法

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幹頭髮。

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艾灸祛濕簡單又方便

艾灸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

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結語:上文中為大家介紹了一些關於濕氣入體的相關情況,對於現代人來說如何保證自身健康值的提升,是相當重要的,當然祛濕的方法是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畢竟每個人濕氣的原因都不同,所以不能都用同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