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孩子發燒爸媽做了這事惹大禍

據報導,一名1個月大嬰兒,因為感冒了被家長穿厚厚的衣服捂汗,發燒後家長不但沒減衣服還又增加了衣服,後因高燒不退、呼吸微弱送醫。醫生發現孩子除了內衣,身上還穿了兩件毛衣、一件薄棉襖、一件厚棉襖,外面用一個厚厚的包被裹著。

後醫生檢查發現孩子出現了嬰兒捂熱綜合征,因為大量出汗又沒有補水,已有脫水症狀,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遺憾的是,因為捂熱時間過長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彌漫性出血,第二天下午,寶寶因搶救無效離世。

孩子發燒千萬別捂汗小心“捂熱綜合症”

很多父母和長輩在處理寶寶發燒的問題上,缺乏相關知識,存在諸多誤區:盲目採用“捂汗療法”,給孩子穿得裡三層外三層,以為捂出一身汗,就會退燒了。專家指出,這種做法要不得。發高熱的寶寶往往肢體迴圈會變差,摸上去手腳冰涼,家長誤以為孩子手腳涼就是穿得不夠,繼而給孩子捂得厚實些,加之兒童汗腺不發達,發燒捂汗,往往越捂越熱,容易造成“捂熱綜合症”,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

專家說,在兒童發高燒的時候,往往肢體迴圈會變差,手腳摸起來並不熱,反而有些涼。若出現手足發涼、怕風,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有可能很快出現發熱。所以,家長別以為孩子手腳涼就是穿得不夠。

孩子發燒還應小心這幾個誤區

寶寶發燒了,家長們總說心疼又著急,總說擔心發燒會燒壞腦子,於是想方設法給孩子降溫。但不科學的處理方式,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孩子發燒時,除了捂汗,家長還應警惕這幾個誤區。

1.一發燒馬上吃退燒藥

為了怕寶寶發燒燒壞腦子,很多家長一發現寶寶發燒,就給他吃退燒藥,吃藥不見退燒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這其實也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下時都建議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了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給予退燒藥。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家長在選用時,最好選用兒童劑型的退燒藥,尤其是小嬰兒,可以選用一些滴劑類的退燒藥。在使用退燒藥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也不能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要間隔4-6個小時之後才能再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於降溫。

2.寶寶發燒要等醫生看了再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後會影響醫生對病情進行的判斷,或者不知道該給孩子用什麼藥,於是即使寶寶體溫很高也不做處理,而是帶孩子去醫院排隊看急診,等醫生診斷,但這樣往往會延誤病情。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就應該積極先給孩子降溫,尤其是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