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人參黃芪的作用

人參以及黃芪臨床上常被使用到的一種補氣的藥物,因為它們可以幫助補氣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利尿消腫、補腎固精,對於經常性覺得周身乏力,四肢困乏,盜汗的朋友來講,人參黃芪的搭配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主要的功效就是幫助我們補氣養腎,解決失眠多夢的問題。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微溫,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但前者補氣之作用比後者強得多。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其升陽、固表、內托和利尿消腫之功效,卻為人參所無。由於它們的功效同中有異,所以應區別使用。

一、熱病傷津而見熱渴、汗出、脈大而虛者,用人參配生石膏等治之,其效頗佳。

二、熱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證見汗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的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弱者,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治之,每獲奇效。

人參能安神鎮靜,因而它又可用來治心腎不交引起的驚悸恍惚、急躁、入睡不安等證,且常與酸棗仁、遠志、茯神等同用。心脾虛而證見神疲健忘、失眠多夢、心悸短氣、食少便溏者,用人參配黃芪、龍眼肉、白術、酸棗仁、當歸等治之,甚驗。

黃芪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補氣升陽。用於氣虛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眩暈乏力等,並常與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瘡排膿。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

人參黃芪搭配,對於解決神體虛弱,疲勞健忘失眠多夢,都可以達到很好的作用。而且這作為一種滋補保健品,如果能夠正確的利用的話,還可以有效的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預防各種不良疾病,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還能更好的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