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秋末冬初將至預防凍瘡要趁早

凍瘡是指人體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性損傷。相當於西醫的凍傷。局部性凍傷者病情較輕,以局部腫脹、麻木、痛癢、青紫,或起水皰,甚則破潰成瘡為主症。中醫認為冬令時節或寒冷潮濕環境,加之平素氣血虛弱,或因靜坐少動,寒邪侵襲過久,耗傷陽氣,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而成凍瘡,重則肌膚腐爛。此外,暴冷暴熱也可致氣血瘀滯腐爛成瘡。

而西方醫學認為是由寒冷環境引起的局限性、紅斑性炎症損害。凍瘡是對寒冷、潮濕、非冰凍環境的異常炎症反應,組織學上證實凍瘡為一種淋巴細胞性血管炎。暴露於寒冷、潮濕的環境是發生凍瘡的主要危險因素,多發生在秋冬季,尤其溫帶氣候地區冬天降溫急劇並且環境潮濕時,凍瘡較多見。一般在氣溫5℃以下時發生,到了春季氣候轉暖後又自愈,但入冬後容易再復發,令人苦惱不已。

專家指出,最佳的預防時機是秋末冬初時。預防凍瘡的關鍵是進行耐寒的鍛煉,首先從秋末冬初開始,就循序漸進地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凍瘡的部位,如手和腳,老古話說“春捂秋凍”也是這個道理。開始時,可以每天嘗試浸泡半小時,以後可以逐漸增加到浸泡一小時,或在易受凍部位塗上姜湯或者紅花油之類的活血藥軟膏等。

因為好發於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趾、足跟和耳廓等處離心臟較遠的四肢,所以要注意局部的保暖,外出時要帶好防寒用品。最後在食物上可以多吃一些溫補的肉類,如牛肉、羊肉,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其實只需要多吃一點活血化淤的熱性藥食就可以,外用也可以用薑等活血行經作用的藥材磨擦或浸泡,多活動,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迴圈。

其實反復發作的根本還是在於人體內的抵抗力不足,人體經絡不通,還是需要從根本上去調理五臟。寒凝血瘀證,治宜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方用當歸四逆東加味;寒盛陽衰證,治宜回陽救逆、溫通血脈,方用四逆加人參湯;瘀滯化熱證,治宜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方用四妙勇安東加黃芪、地丁、公英、延胡索、乳香、沒藥等。局部性凍瘡宜配合外治療法,這樣才能真正地治癒,並且不會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