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冬季“惡補、猛補”是養生的誤區

一年四季,各個季節人們都在進行食補藥補,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便可以看到到處都是養生的標語和話題,隨著越來越多的養生知識爆炸性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時候很難讓我們一條一條地梳理清楚,什麼才是適合我們自身情況的養生方式呢?

雖然很多時候,最好還是去看中醫,通過專業的辨證來治療,但是醫生也僅僅是根據你的口述以及脈相、舌苔等來辨證當下的身體情況,卻無法天天跟隨在我們的身邊,瞭解我們飲食起居中的不良習慣和注意事項。所以最好還是我們自己需要有一些中醫養生的知識為最佳。

可是話又要說回來了,在媒體和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專家們紛紛出動,傳授了很多養生方面的知識給我們,很多人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養生的呼聲非常高。可是帶來了另一方面的誤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分講究補品、保健品,對藥補“癡心不改”,這反倒成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有的人經過長期的吃補藥,每天都是一大堆的藥往肚子裡塞,到了吃飯的時候,飯都吃不下去,沒有胃口。其實凡是滋補類的藥物都是對腸胃的重大考驗,腸胃不好的人不適合吃太補的藥物,中醫如果在開進補類的藥物之前,通常都會配伍一些開胃説明消化,健脾養胃的藥物,來幫助補藥的消化吸收,有的腸胃不好的人,甚至不能吃滋補的藥物。

實際上對於體質虛弱的人,需要進行分型辨證才可以進行藥補,調理體內陰陽氣血,中藥的養生重在補虛。在西醫界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這個毒,在西醫學裡指的是毒副作用,比如說阿司匹林,它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腎損害等。這些西藥中說明書會很明確地告訴你可能出現的有毒反應。

然而在中醫學裡,藥食同源,“物得天地這偏氣”。凡是偏性比較大的,用來糾正人體功能的偏倚,都可以用做藥物。如麻黃性辛溫,可用來散寒發汗、止咳消腫。又如大黃,性寒味苦,中醫用於治療大便幹結、火熱亢盛等症,按此分類原則,生薑、大棗、川椒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內。相對而言,食物比如小麥、稻米等,就為平性(屬性比較溫和)。

中藥在用對的時候,它可以糾正身體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是吃了相反作用的藥物,那就更加劇了不平衡,這個就稱之為“毒”。比如人參是四大名藥之一,有很強的補虛養氣作用,血虛者也適用,但如果給了氣血方剛的年輕人吃,十有八九會流鼻血。一般地講,補陰藥性甘寒,多服就會傷陽氣;補陽藥的性溫燥,常用則傷陰助火;補氣藥多黏膩,多服會傷脾胃,這些都是濫用藥物當作保健品的惡果。

所以,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藥,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這是分型辨證的用藥之道。在中醫補益的名方中,補藥之外,一定會用到少量的“瀉藥”,比如最熟悉的六味地黃丸中用到了茯苓、澤瀉,補中益氣丸中追加了陳皮、柴胡,都有預防補藥過偏的作用。所以在養生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在用藥之前,多看說明書,自己在網上查下藥性,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要進行合理的藥補,首先要養好脾胃,有的人虛不受補,指的就是這種情況,脾胃的運化本來就有問題的人,如果再將脾胃用藥塞滿,那麼最終將導致惡性循環。所以,對待這些人,中醫往往在治療時,會以健脾方來“打頭陣”,然後在添加補虛扶正的藥物,只有這樣,才不會走進“惡補、猛補”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