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排便時間多長 影響排便的因素

人的吃喝拉撒睡是很正常的事,缺少其中的一樣都是不行的。那麼關於排便,你又瞭解多少呢,排便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是不行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瞭解一下吧!

排便時間多長最好呢?

人的排便有兩種方式,一次式和二次式。

一次式是在排便反射衝動下,一次性排出腸道糞便。二次式是在一次排便後,需要第二次排便衝動,再次增加腹壓和鬆弛肛門括約肌排出殘餘糞便。由於二次排便間隔時間長,蹲便時間長,導致肛門周圍靜脈回流差,更易患痔瘡。

正確的排便方法有助於縮短時間,預防痔瘡。

例如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不可久忍大便;上廁所要專心,不要看報紙、玩手機等。

排便動作完成後稍事休息,等產生第2次排便感時,再做排便動作,切不可強行排便。不可蹲廁過久,實際上排便所需時間極短,2~3個排便動作約1分鐘,如果超過3分鐘仍無便意,應停止排便。

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以免損傷肛門,應緩慢增加力量。從理論上講,肛腸角越大,直腸越直,排便就越順暢,因此可採用蹲姿,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板凳。

排便困難時可順時針按摩腹部,有利於刺激腸道,增加便意。直腸緊挨骶尾骨後方,輕輕拍打骶尾骨,有利於將力量傳遞到直腸,通過振動刺激腸道,利於排便。

便後的肛門保護,對於預防痔瘡很有必要。

第一,排便後,有意識地做3~5次肛門收縮,能增強括約肌功能,消除疲勞。

第二,按摩肛門,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方法是在每次大便後用軟紙在肛門部位按揉,可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10~20次。

第三,便後用溫水坐浴,既可以洗淨肛門皮膚褶皺內的汙物,還能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對保持肛門的清潔和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人體最佳排便時間

吃進體內的東西一般在12小時之後才排出。科學的講,早上和吃完東西之後排便最適宜。

一天最合適的大便時間應該是清晨,剛起床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食物殘渣已經產生,所形成的糞便已貯存在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記憶體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進而進行排便。如果早上沒排出,就會產生毒素,而且時間拖越久,產生的毒素越多。

晚上睡覺前最好也排一次便,因為宿便積聚在體內對身體很不好的,口臭,月經不調,提前衰老,腸胃不好等等。人在睡眠前排便,一定要慢慢用力,太用力會引起精索靜脈曲張,疝氣等,清空體內的髒物,對身體是很好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形成習慣,有了穩定的生物鐘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一天排便幾次最好?

正常的大便頻率為1天1次,且應定時以免不規律而致功能紊亂(如便秘、痔瘡等),最好是在上午進行――因人在夜間產生的廢物最多。3-5天才去一次大便的屬於便秘,那排出的也就是宿便。

排便時間多久最好?

排便最佳時間為3-5分鐘,因排便時肛門附近血循加快,過久則會使血液在該處滯留,而這正是痔瘡的致命原因。故排便時不能有雜念或從事其它活動如看報等,因這樣會抑制排便中樞並分散其所需的血流量,從而大大延長排便時間。

影響排便的5大因素

1、進入直腸的糞便量過少,對直腸壁產生的壓力不足,致使直腸壁內的感受器不產生衝動,因而亦無排便反射產生。這種情況多見於進食過少及進食過於精細者。

2、直腸對腸腔內的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產生衝動。這種情況見於長期不及時排便、經常灌腸或濫用瀉劑者。

3、神經或脊髓受損,如多發性神經根炎、截癱等病,使傳導衝動的神經受損,不能產生排便反射。

4、大腦皮層對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

5、排便無力,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缺乏推動糞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