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海鮮蔬果相克無根據也不宜吃多

文章導讀

海鮮和果蔬能不能一起吃呢?在生活中人們都認為是它們是相克的,所有都不一起吃這兩樣,究竟能不能同吃?有什麼依據嗎?

魚蝦等海產品生活在海洋中,因海底的礦物質溶解及海水被污染等原因,會讓其經過食物鏈的傳遞而富集一定量的砷。但這種砷都是五價砷,本身毒性很小。

這些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數量很低,每克幹重軟體及甲殼類動物中的含量為0.09-7.54微克;海藻中的含量較高,為每克幹重1.7-38.7微克。第二是全為有機砷,如砷甜菜堿和砷糖等。這幾種五價砷有機化合物的毒性均很低,大鼠的LD50都在2000mg/kg以上。

#p#副標題#e#

五價砷變三價不能在胃腸中完成

我國的養生學說講究食物相生相剋的理論,其中蝦與水果相克不能同吃傳播已久,但從未提出其根據。現在卻有人解釋說,胃腸中的五價砷在水果、青菜以及藥品維生素C等還原劑的作用下,可以還原成三價砷,並說這些三價砷就是砒霜,蝦果相克的實質就是砒霜中毒,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暴斃。

這種說法完全沒有實驗根據。五價砷毒性低,三價砷毒性高是事實,但不是五價砷一碰還原劑就神奇般地轉變為三價砷,那起碼需要三個條件。

首先,必須從有機砷轉變為無機砷。第二要有相當的濃度。第三需要一段培育的時間。飯後還沒有消化,有機砷不大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被消化釋放出無機砷。所謂吃了大量的蝦,其中所含的砷不過幾十微克,混在一餐食物中,幾十個微克的砷形成的濃度大約是十萬分之幾。至於培育的時間,其長短與酸鹼度、作用物濃度相關,起碼不是“食物穿腸過”所能解決的。

另外,人們需要瞭解的是,三價砷不等於砒霜,不同的三價砷物質毒性相差是很大的;砒霜是固體,不溶解于水。五價砷還原過程要在溶液中完成,這是物理上不同“相”的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蝦殼裡的五價砷在胃腸中是來不及轉變成三價砷的。

急性砷中毒不是七竅流血

砒霜學名為三氧化二砷,目前急性中毒極為少見。砒霜最低口服中毒劑量大約為兩克(不是幾十個微克)。經口中毒所致的急性砷中毒最初主要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型,同時有咽喉及食管燒灼感,並有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呈米湯樣或血樣。這些都是典型的急性砷中毒的胃腸症狀。嚴重者還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重度中毒者可發生急性中毒性腦病,表現為興奮、躁動、譫妄、抽搐、意識模糊、昏迷、體溫升高。急性中毒一周後,皮膚可出現糠秕樣脫屑、色素沉著。

將以上急性砷中毒的表現與傳聞中的暴斃病例相比,對不上號。首先幾十個微克的砷達不到最低中毒劑量;典型症狀也與傳聞描述不同,七竅流血的表述完全是三國演義中武大郞被毒死的樣子。急性砷中毒不表現為七竅流血。

蝦果相克無根據但一次不宜吃太多

在圖書市場上,各種健康類書籍一直是暢銷品,其中有不少就是專門介紹食物相克、飲食禁忌的。因此,食物相克的說法很深入人心。

蝦中有砷,那是不假,但那是砷甜菜堿,沒有什麼大的毒性,且劑量很低。因此不可能造成急性砒霜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海產品中所含的有機砷化合物劑量雖然很低,但確實要比飲水中砷的允許含量(0.01μgAs/g的飲用水安全標準)要高一些。因此,吃海鮮雖不會中毒,但一次還是不宜吃得過多。

即使海鮮蔬果相克沒有根據,但是也是有少量的危害,所有儘量減少海鮮和蔬果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