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消化不良,教你如何全面檢查小腸

都知道人體消化道分為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和直腸,而有些人消化不好基本就去檢查腸胃,殊不知消化不好其實應該去做小腸消化功能檢查,那麼什麼是小腸消化功能檢查?如何檢查小腸消化功能?

1、小腸鋇劑造影

小腸鋇劑造影可顯示小腸疾病的部位、範圍等,但陽性率較低。氣鋇雙重造影法,特別是插管法小腸氣鋇雙重造影,使對小腸出血性病變的診斷率提高10%~25%。小腸鋇劑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幾乎沒有任何診斷。

2、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為非創傷性檢查,主要用於小腸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強於血管造影。其小腸活動性出血診斷陽性率為40%~50%,但有時會出現假陽性。

3、血管造影檢查

小腸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時選擇血管造影檢查。此方法是一種有效的診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劑外滲即可做出明確診斷並同時進行栓塞治療。但此項檢查受失血速度和檢查時機影響,必須在出血活動期將造影劑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動脈才能成功。

4、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膠囊內鏡只有曲別針樣大小,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藥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穿著資料記錄儀背心。吞服膠囊後,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後即可離開醫院。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檢查後膠囊從肛門自行排出。膠囊內鏡具有安全、無創、依從性好等特點,但其也具有不能進行病理檢查和內鏡下治療的缺點。

5、雙氣囊內鏡

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的缺點,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較高,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缺點是檢查時間長,患者痛苦較大。鑒於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風險,在國內尚未完全普及。

6、CT模擬內鏡

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和電腦三維重建,即可獲得類似內窺鏡的動態重建圖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