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立秋後,這種東西就不能再吃了,當心

天氣雖然熱爆,其實已經進入“立秋”,多數人都對立秋“無感”,照樣吃冰、吹冷氣、吃西瓜…。但是,等到9月、10月天氣轉涼後,便陸續出現腹瀉、咳嗽、變肥胖、疲倦等情況。中醫師提醒,立秋俗話叫“貼秋膘”,飲食有3大要點,關鍵在於補脾、祛脾濕,讓人體補氣、補能量。

涼風起,立秋天地陽氣已漸收,飲食重點需及時調整

不論身體感受氣溫如何,事實上,節氣確實已經進入秋天了。所謂:“一宿秋風不覺涼”,大地之氣已經轉換了,天地陽氣已經漸收,“涼風起”正是立秋帶來的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內經》提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即是提醒立秋後不要再濕寒的飲食了,避免傷害脾,因為“脾濕則生痰濕,容易導致咳嗽”。不妨趁現在開始調整飲食,以下3大重點要牢記,才能兼顧補氣、補能量,不容易生病。

【立秋飲食調整3要點】

1.秋不食瓜:這裡所指的“瓜”即西瓜,西瓜屬於寒涼性水果類,有“天然白虎湯”之稱,白虎湯是中醫著名瀉熱古方,由此可見,立秋後開始儘量少吃西瓜,小心傷害脾,進而引發秋季的慢性腹瀉。

2.吃當季酸味水果:包括桃子、葡蔔,可護肝養血。葡蔔具有補氣血、強筋骨、益肝陰、利小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煩解渴的效果。

3.多吃肉補蛋白質:立秋俗話叫“貼秋膘”,“貼秋膘”就是多吃肉食補的意思,即應該增加蛋白質與油脂的攝取量,補的是氣,不是要長肥肉。例如“十全大補酒糟雞”,即適合體弱的人用來“貼秋膘”。

【十全大補酒糟雞】

做法:

整只柴雞切塊,加少許鹽醃半小時入味。放油鍋炸熟撈出。另用一鍋放入醪糟,不要加水,把雞塊放進去,煮開後起鍋。注意醪糟要用稠的,也就是連水帶米一起下鍋。醪糟的量不要太少,要能夠淹沒雞塊。

二者合一補上加補 五臟都補

為什麼說是十全大補呢?因為雞肉和醪糟,都是大補的食物。雞肉既能補氣,又能補精,還能補腦,病後吃有利於身體恢復,產婦吃能補氣血,小孩吃能增長智力。黑色的烏骨雞還有補腎的功效。而普通的家雞肉則特別養胃,虛寒胃病的人最宜多吃。

至於醪糟是米之精華,能補肺之虛寒,能補肝血不足,還能補腎虛,調理虛勞泄瀉、腰疼及男性疾病。二者合用,補上加補,基本上把五臟都給補到了,所以這道菜號稱“十全大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