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麼

目前很多醫院都逐步將核磁共振納入常規體檢專案中,由於核磁共振的診斷結果較為精確,可以提高體檢過程中發現病情的幾率。很多人不瞭解核磁共振是什麼,對於這個新的診療技術有些抵觸,其實核磁共振非常安全,其工作原理也是符合現代醫學安全標準的。

核磁共振(NMR)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核磁共振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磁共振成像(MRI)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電腦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